主办赛事

首届摄影双年展系列访谈之四

2006年8月31日至9月2日,由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与中国艺术摄影学会、济南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的中国(济南)当代国际摄影双年展评选工作在东方现代艺术馆举行。由国内外知名的10位专家组成的评选委员会,对来自世界各地1400余位摄影家的作品进行了初评,并对入闱的国内外200余位摄影家的作品进行了终评。趁评选休息期间,我们对双年展评委之一、摄影评论家、纪实摄影家、大众日报图片总监孙京涛进行了采访。 

记者:孙老师,您是一位纪实摄影家,同时也是一位摄影评论家,您怎么评价这次参展的作品呢?
孙京涛:首先我想说两点,第一,从参评的作品看,中国的摄影师一点都不比外国的差。第二,年轻摄影师所表现出来的创造力让人吃惊。在想象力方面,老一代摄影师与他们相比,不可同日而语,我们这些老摄影人应该向多年轻人学习。年轻人也应该有开阔的思路,以另类的眼光,通过崭新的技术手段,创作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毕加索曾说,每一个婴儿都是一个艺术家,问题是怎样保持他们的艺术素养。这当然离不开社会教育的,包括展赛的评选,都应该尽力去鼓励年轻人自由的思考,自由的创作,不断的挑战自己。年轻人的照片很有特点,可能他们的技法不够成熟,但他们的活力却是可以强烈的感受到的,有一种年轻人的冲动、火气体现在里面。成熟的摄影师在技法上可能很圆熟,但是没有了那种火气,慢慢的作品也就死掉了。 
记者:请您给我们谈谈新闻纪实摄影的价值。
孙京涛:从大的方面来说,纪实摄影是对信息记录传播的一种方式,它反映的是公众意识、民主意识和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从小的方面来说,每个人都希望看到一些真实的东西,摄影就是我们看到真实东西的一种途径,它可以使我们更好的理解我们周边的事物。 
记  者:您觉得纪实摄影师的社会责任是什么?
孙京涛:这个问题有点大,纪实摄影师最起码的社会责任是正义。国家还是在发展,我们对正义的理解会越来越细腻,越来越准确,大家会有一个更为理性的方式去兑现对于正义的承诺。做到这一点很难,摄影就是一个通道,她的力量是巨大的。 
记者:您认为一个好的纪实摄影师应该具备哪些特质?
孙京涛:纪实摄影是一个以社会学目的为目的的手段,一个伟大的纪实摄影师,首先应该尊重事实,最为深刻地表现事物的本质。第二,要在对各种相机操作熟悉,能及时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进行记录和评价。一位优秀的纪实摄影师应该是一个不妥协的批判现实主义者。对于当代的纪实摄影师来说,摄影作品中有个人的评价很重要,我们这个社会是建立在公共价值观的基础之上,今天的社会越来越走向自由,个人的个性化视角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记者:优秀新闻摄影师应该怎样不断磨练自己?
孙京涛:第一,要有很高的职业素养;第二要有娴熟的技术和专业的操作程序;第三,更高的要求是要有洞察和分析社会的能力;第四,要有创新的能力。无论是在摄影技术还是在观察事物的角度上都要不断地以一种新颖途径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大家不要排斥技术,双年展上就有很多采用新技术做的片子,技术的发展给摄影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因为摄影本身就是依托现代科技而发展出来的一门艺术,是艺术与科学真正的强强联合。这也是摄影这东西就像罗兰?巴特所说的“不可归类”的原因之一。像这里的很多作品,就很难说可以把某一作品归入纪实类、风光类、人像类,还是艺术类等等。摄影真正让艺术实现了民主化,这是自由想象的体现,所以个人化的、个性化的东西更有力量。 
记者:您对学摄影的青年学生最想说的话是什么?
孙京涛:现在高校的教育可能教给大家相应的专业技术,但是仅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专业技术技法的娴熟掌握,加上个人想象,容易将艺术作品的外在形式弄得突兀而显得有个性,但这不是艺术的全部。另外两个重要的方面需要有相当的学养和社会认知能力,这就是艺术语境的建构和社会化参与的能力。第一条实际上依赖于艺术家的文化积累。我们摄影师在创作的时候往往随便想出一个点子就拍,没有一种文化传承的东西在里面,这在内涵上就失去了文化背景强有力的支撑。要改变这些,这就要靠多读艺术史评来弥补,靠学识素养来解决,要深刻的理解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即使没有深刻的理解,你也应该知道当代中国艺术形式为什么是这样的?元、明、清为什么会有那样的文化差异?我们的艺术传统是什么?这些我们都应该很清楚,这是年轻人应该注意的。第二条说的就是要注意广泛接触社会,对社会上各种人的生存状态应该理解,也要注意对社会的共同文化氛围的把握,这样一个摄影师才能深入地理解社会,创作出好的摄影作品。


分享这篇文章:

本文由  眼界  发布。

敬告:部分网络作品查找作者困难,如有侵权行为,请与本站联系。

评论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