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

AI图像生成技术爆火,摄影的未来会走向哪里?


 它有利于我们去理解摄影的本质 



任悦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摄影理论研究学者和策展人

*头像为任悦使用AI图像生成

       AI图像生产概念里,无论是“自动生成”还是“机器生成”,对摄影来说都不陌生,这是摄影诞生以来,一直围绕其产生的争议,因此,看起来我们是面对一个新话题甚至是一场危机,但事实上,它更有利于我们去理解摄影的本质。

       照相机等现代科技产品,它们的自动化功能被一些学者视为科技黑箱——能满足需求的商品或服务以及科技知识被集成于某种框架之中, 使用者只需按规程操作便可得到预期的输出。科技黑箱里存储的其实是编码的知识,在科技的名义下,它的存在是隐蔽的,AI生成图像让我们惊呼的同时,也在提示我们这些隐蔽的知识的存在。

       AI也带来了一些新的话题,这也是“科技黑箱”的实质,它消灭了照相机的“身体”,硬件的存在不再重要,软件以及支配软件的人是最重要的,柔软的象征符号才是最有价值的。

 

它提醒我们重新意识到摄影的在场性 



何博

基于摄影图像的艺术家、写作者、教育者和策展人

 

       2022年夏天,重庆市北碚区缙云山发生山火,许多摩托车骑手有组织地不断将救援所需物资运上山帮助救火。有创作者通过AI合成了他们参与救火的英勇行为的图像,而这些图像在网络上被其他个体和大众媒体(包括官方媒体)当成/作为新闻图像大规模转载时,很多时候都略去了原创者关于AI生成的声明。相应的,许多受众也并未意识到这些新闻图像在制作层面的真实性。而在传播效果层面,这些图像将被浪漫化的灾难推向广大受众,一定程度抹去了灾难的真实危险性和面对灾难的各种主体的具体境况,使灾难变得(更)不可见。

       这种不自觉的掩盖和置换让我怀念起2008年四川地震时新闻记者们拍摄的救援照片,与之相比,运用AI制造的漫画式的奇观试图营造的英雄主义就像是打印在一次性塑料袋上的广告语一般无关痛痒。

       关于灾难,我们似乎从难以抵达真实图像(从而加速遗忘)的阶段进入到了被那些假的在场图像模糊双眼且接受它们制造的幻象(基于视觉真实性的记忆之可能性从根源被屏蔽)的新阶段。AI好像狞笑着让无关者变得更无关。但AI仿制摄影图像的爆炸式兴盛这一“危机”其实是个机遇,它提醒或者迫使我们重新意识到并强调摄影的在场性这一特质。这些人工智能生成的图像就算再“类似于”灾难现场,但它们“不出自那里”。关键不在于它们“不是”照片,而是从这些图像背后,我们看不到摄影师、目击者和救援者的在场。

       作为结果的AI图像永远无法替代作为信息中介的摄影的再现和索引价值,无法提供摄影行为发生前后和过程中,摄影者和被摄者的在场、遭遇以及相关的体验——AI的制造视觉记忆也无法取代由人的在场所体验、记录之后再传递给他人的鲜活记忆。认识到这些,我们甚至没必要担忧自己成为新的夏尔·波德莱尔。

 

AI图像作品《邀请旅鼠娥秀拉观看她的同伴如何投海自尽02》 何博

分享这篇文章:

本文由  陈晨  发布。

敬告:部分网络作品查找作者困难,如有侵权行为,请与本站联系。

评论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