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

迟迅:时空交错下的对话

10511691889755_.pic_hd.jpg

图/迟迅 采访/李迪

迟迅,美国加州Laguna College of Art + Design 视觉传达专业教授,艺术家,我俩相识多年,也许因为我们都偏“视觉系”,在看别的摄影艺术家作品的眼光也出奇的一致,所以除了是好友,还一起策划过多个艺术展览和活动。

也许是因为迟迅常居海外,又是视觉传达专业教授,所以在我俩的相识之初,他的摄影作品在我看来“糖度”太高,但2020年他给我看他新创作的这组作品《神经元与宇宙》(NEURON & UNIVERSE)系列作品其中的一张,我觉得和他之前拍摄时尚人像、唯美风光真的很不一样,所以有了我们如下的对话:

WechatIMG1052.jpg

E(李迪Emilie,简称“E”):迟迅,我看你之前拍摄的作品,偏时尚和唯美的肖像,这组作品和以往不太一样,多了一些神秘、又有点未来科技感,请问什么灵感触发了你创作这组作品?

C(迟迅Chi Xun,简称“C”):2020年,由于全球范围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我和许多摄影师和艺术家一样,不得不留在家里,思考新的创作方向。然而积极的一面是,暂时放缓的生活节奏反而带给我更多深度思考。

在家中,为了排遣无聊,我开始阅读各种各样的书籍,偶然间读到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这个理论揭示了“光”并非在绝对的直线上传播,而在巨大的引力场中会发生扭曲和弯曲的现象,并且理论家们设想的这一结果由英国科学家在1919年5月的日全食事件中得到了证实。

我之前本科是学医的,医学知识让我发现人类大脑中1000亿个神经元胞体,与宇宙中星系的总数和结构惊人地相似,这种非凡的宏观与微观对应让我开始重新审视人类与宇宙的关系,并决定将脑海中萦绕已久的想法通过影像进行呈现。在拍摄准备期,我去NASA美国宇航局网站上寻找灵感,这些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在我脑海中浮现出很多有趣的意像,我也迫不及待想通过摄影去视觉化这些影像。

所以你要问这组照片的灵感来源,可以说来自 100多年前的一次日全食,更具体地说,灵感来源于广义相对论的证明过程。在我看来,《神经元与宇宙》系列作品不仅关乎宇宙星辰、神经网络和光的旅行,也关乎生命能量的聚散,是我脑海中闪动出的多个瞬间的视觉化呈现。

chixun_02_dust-gigap.jpg

E:这组作品似乎是增加了你对这个世界的探索和认知,带有一些实验性,是在技术上、技巧上的新的尝试?还是有了想法和概念后,仅仅用摄影这种你最熟悉的艺术表现手法来实现你这些创意和想法? 创作前是否有明确的拍摄计划?

C:这一系列照片的概念最初在我脑海中萌生,我追求捕捉光线在空中扭曲的视觉效果。我希望通过这些影像,在某种层面上再现巨大的星际场景的感觉,勾勒出宏大的氛围。

最初的拍摄计划很简单,希望通过光的编排,构造一种视觉场景,让作品暗含某种故事性。比如,在构思主光源从模特脑后射出,仿佛某个星球升起的场面。在实际的拍摄过程中,我进行了多项技术上的新尝试,为了还原想象中的效果,我尝试了运用多种光源。不同于常见的专业摄影灯,我选用了各式各样能发光的物品。由于这组照片大多数是通过长时间曝光完成的,所以我选用的光源并不需要过于强烈和明亮,而是更注重能够轻松控制光源的范围、移动轨迹等。

由于我之前擅长于人像摄影,因此对于光线的方向、色彩以及投影在模特脸上所产生的形态排布,有着较为敏感的感觉。每次等待那十几秒的间隙,我都要迅速走到镜头前,忙着拿起各种道具进行光绘。因此,这对我来说,是一种与以往截然不同的创作体验,它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但也往往产生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今回想起来,当时我并没有过多地思考最终的拍摄效果,我只是觉得这个主题非常有趣。在那段特殊的日子里,我享受在寂静的夜晚角落里尽情地释放创意,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这个系列最初的创作雏形。

DSC_1194e.jpg

E:摄影是光的艺术,你刚才说在这组作品中,你尝试了运用多种光源,巧妙运用光源、光的色彩和结构营造出神秘、梦幻的气氛,最初对于光就是这样设计的?

C:我对各种光源的效果都很有兴趣,在这组作品所用的光源中,没有一个是专业摄影灯具。它们有圣诞节的彩灯,音乐会的荧光棒,闪闪发光的小孩玩具,还有带LED的小家电等等,所有这些能发光的物件都被我运用到了这组作品中。我听说导演乔治·卢卡斯拍摄星球大战时,曾在自己家的一个水桶里创建了在星系中穿越的特效,我也是“螺蛳壳里做道场”,在家车库里营造了一个我臆想出来的“小宇宙”。

另外,在拍摄过程中,除了对于光源考虑,还有一个挺重要的因素是对阴影的控制。影子在摄影中和光一样重要,它们可以更好地衬托并刻画出光的形态。好在我所用到的光源都相对小而微弱,比较容易让我塑造阴影。有趣的是,摄影一词的英文“Photography”词源的本意是用“光”画,而中文则是摄“影”,在我看来,中国传统国画的“留白”和摄影中影子的“守黑”是异曲同工吧。

DSC_1910e.jpg

E: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有哪些困难和问题是你之前没想到的吧?你是怎么解决的?

C:拍摄过程并没有遇到特别棘手的问题,不断出现的挑战需要我在拍摄中不断地寻找解决方法。总体而言,并没有遭遇到特别出乎意料的困难。整个拍摄过程让人感到相当满足和享受,即使最终效果可能并不完全符合我最初的预期,但这其中也常常会出现超出我想象的惊喜。

如果要说困难和问题,反而是选择上的困难!作为一个摄影师,一个从事艺术创作的人,我并不太喜爱严格按照既定主题进行拍摄,而希望每张照片都完全不同。但是现实是,如果心怀观者,希望他们能感同身受摄影师通过作品想表达的内容,拍摄同一主题的系列作品更容易达到这个目的。一组风格连贯统一的作品,会带给观者更为引人入胜的故事性与情感体验。所以在整个拍摄过程,也是不断调整、否定和选择的过程。

DSC_2560.jpg

E:我后来看到你陆续创作出来的作品,能看出来渐渐成熟,尤其是几张黑白的,在你后续的创作中,你会继续这种风格和题材吗?觉得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和提升?

C:非常感谢您的赞赏。对于这个系列,我有着继续拍摄下去的欲望。希望进一步展示微观与宏观的结合,并将它们融合在一个静止的画面中,创造出更为深入和震撼的效果,对未来的拍摄也充满期待。

dsc_4183+2x_sharpen_.jpg

E:这次我把你的这组作品带到今年的大理影会,也算是第一次在国内展出,并且作品做了限量出售,说说你如何决定对这组作品做商业性尝试?

C:我觉得非常幸运,能够将这些作品从电脑屏幕中释放出来,通过精心挑选作品和与之相匹配的特殊纸张,将这组作品在大理影会十周年这个特殊而有意义的时间节点上呈现给大家。

实际上,这组作品之前在《摄影世界》杂志上曾有过发表,但由于当时杂志的CMYK印刷色域问题,一些我非常喜欢的照片无法准确还原色彩效果。然而,此次选择的纸张和作品尺幅非常出色的将这些照片呈现出来,希望通过光影魅力带给观者不同的视觉享受。

关于将摄影作品做限量出售,其实对我来说,并不是第一次,在美国我的很多作品被画廊和藏家收藏。通过画廊和影像机构的推广,我也希望赢得更多的人对我作品的关注和喜爱。但这是第一次在中国影像收藏市场“亮相”,尤其是你给我介绍大理影会号称中国摄影界的“南博会”,我也欣然接受你的邀请,将我最新的作品带到中国,与国内的观众和同行分享,我也希望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和喜爱。

DSC_4261-gigapixel-scale-2_00x.jpg

E:说起影像收藏,我去过你在美国执教的学院,学院附近是画廊一条街,依照你在美国快30年的生活和工作经历,介绍一下你眼中的美国专业摄影画廊的概况?

C:美国的专业影像收藏市场相对较为成熟,主要服务于中产阶级客户。在这里,许多购买者愿意为他们喜欢的作品支付数千美元的价格,这已经成为司空见惯的现象。购买摄影原作在这里是家常便饭。人们购买摄影原作或是出于对作品所传达内容的喜好,或者仅仅喜欢作品的形式、色彩等等,悬挂在家中或者办公环境中,成为时常观看与欣赏的对象。然而,根据我有限、甚至有点片面的对中国专业影像收藏市场的了解,中国的艺术收藏更多地是出于对未来升值潜力的考虑,被视为一种投资的方式,将资金分散投入以降低风险。购买的作品通常被储存在储藏室或储存设施中,以期待未来价值的增长。这也许是我个人观察到的、中美影像收藏市场的差异。所以这次我也希望通过作品在国内影像收藏市场的亮相,让我也感受一下国内影像市场的“温度”以及藏家和观众对摄影这门艺术的喜好。

DSC_9911-6+orange.jpg

分享这篇文章:

本文由  眼界  发布。

敬告:部分网络作品查找作者困难,如有侵权行为,请与本站联系。

评论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