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

“影像上海”十年:寻求信心,坚持不易

       备受业界关注、创立于2014年的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以下简称“艺博会”),在4月末的温暖春光里迎来创办十周年,再次成为国内影像盛事和聚焦热点。4月25日至28日,以艺博会为中心,联动一众艺术与商业机构,吸引摄影家、收藏家与影像艺术爱好者,与大众共情、与城市共融的影像热潮在上海展览中心开启。

       本届艺博会继续设立核心、平台、洞见、广角、连接等板块,汇聚了来自上海、北京、成都、长沙、郑州、兰州、深圳、东京、巴黎、伦敦、纽约、都柏林、阿姆斯特丹等20余个城市的50家优质展商,带来逾150位艺术家作品,共同打造上海影像艺术季,持续发力国内影像收藏市场,传播影像艺术的恒久魅力。

       如果说艺博会创立之初是以国际范儿立足,吸引大牌国际画廊参展,让世界级的名家名作拓宽国内公众视野为主要看点,那么随着近几年不断深耕本土影像市场,给更多的本土艺术家提供曝光机会,调动更多城市和区域性的影像艺术活力,则成为艺博会一种适时、及时的转变与策略。特别是今年,本土画廊发力明显,传统纪实影像似有回归之潮;影像创作媒介继续呈现多元化和复合性趋势,在利用前沿数字技术的同时不丢传统,并且对人与技术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反思。虽然因多种原因令人明显感觉今年与往年有点儿不太一样,但正如浙江省摄影家协会秘书长沈峰观后感所言:在当前环境下,艺博会能够坚持办下去非常不容易,应该珍惜这个平台。

       本届艺博会继续带来国内外的实力画廊,如香格纳画廊(中国上海、北京,新加坡)、常青画廊(圣吉米那诺、北京、穆琳、哈瓦那、罗马、圣保罗、巴黎、迪拜)、三影堂+3画廊(北京、厦门)、Fahey/Klein Gallery(洛杉矶)、ATLAS Gallery(伦敦)、德玉堂画廊(上海)、绝版影像馆(新竹)、M艺术空间(上海)、Galerie Bacqueville(里尔、弗利辛根)、Bitforms Gallery(纽约)、see+画廊(北京、深圳、成都)、谢画廊(长沙)等,以及更多优秀的新兴画廊,如高台当代艺术中心(乌鲁木齐)、MICK Galerie(阿姆斯特丹)、Green On Red Gallery(都柏林)、Chela Mitchell Gallery(华盛顿)、Elijah Wheat Showroom(纽堡市)等。特别是本土画廊参展数量达到70%以上体量,新兴画廊也不在少数。从展陈看,既有对国内成熟艺术家的持续再挖掘,又有一批近几年崛起的新人崭露头角。       杉本博司、艾略特·厄威特、马克·吕布、 威廉·克莱因、爱德华·韦斯顿、泰瑞·欧尼尔、贝尔纳·弗孔、康迪达·赫弗、荒木经惟、细江英公、伊莫金·坎宁安等知名摄影家的杰作令人有回顾经典的养眼之感;JR、赵仁辉、瓦莱里·卡苏巴、维克·穆尼斯、塔可、卢彦鹏、托马斯·德沃、冯君蓝、蒋志、鸟头、安娜史塔希亚·萨莫伊洛娃等中外影像艺术界中坚力量,带来韵味与力道相交的视觉先锋感;“90后”新兴艺术家作品在本届艺博会有上升趋势,探索并普遍反映出当代社会现实和青年文化,对新兴艺术和实验性作品持更为开放的拥抱之态。

       艺博会展览既有呈现社会化转变下的个体经验,也有致力于将个人历史融入古典叙事之作;既有对技术发展之于创作过程的影响有着强烈好奇心,将模拟和数字元素编织在一起,以图整合文化遗产和新兴技术探索的影像艺术家,又有拨开繁复混杂的现代迷雾,以回归传统和经典为主要实践方向的年轻力量。无论采取何种创作形式,我们都会从中发问:究竟是市场、科技潮流引导艺术创作,还是基于时代发展背景对传统经典自觉传承?

突破边界不断探索

       呈现方式不断探索,旨在突破摄影边界的影像作品一直是艺博会上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届艺博会上,由纽约Elijah Wheat Showroom画廊呈现的3位美国实验摄影师的独特作品,通过改变使用宝丽来相机,或完全不使用相机的方式进行创作。乔恩·维尼的作品将20世纪70年代废旧宝丽来相机生成的微观影像转变为宏观景观,并邀请观众探索手工底片的细节;蕾安娜·亚当是宝丽来历史和实验技术方面的专家,其展出作品剥离了拍摄时间的痕迹;丽兹·尼尔森的作品旨在以量子媒介实现量子视觉,捕捉具有生命力的静物及风景的无限可能。由都柏林的Green On Red Gallery带来的奥伊芙·沙纳汉的创作,同样源于对无相机摄影的科学兴趣:她将摄影胶片暴露在细菌中,细菌以胶片的明胶乳剂颗粒为食,从而破坏了胶片的稳定性,由此产生的底片经过扫描和打印,将看不见的细菌转化为引人注目的图像,创造出令人着迷的抽象景观。再比如兰州观看当代艺术中心带来的上海摄影师朱峰的《镜子》系列,是关于光本身的影像。艺术家用扫描仪直接扫描镜子实物,通过变换镜子和扫描仪的角度,获得不同的反光,得到不同色彩的影像。但究其本质,镜子里空无一物。

人工智能(AI)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艺术的合作伙伴,它与艺术家共同创造,为艺术带来新鲜感和创新性。对于当下最前沿人工智能的回应,艺博会上也有不少以影像为媒介对新科技进行思考和探索的作品。如艾伦·巴特勒“Deskscape”系列作品的核心是使用人工智能作为一种翻译模式。他还用“虚拟植物学”蓝晒作品记录了栖息在视频游戏和VR环境中的植物生命,通过真实的阳光,将这些虚拟植被照射到使用蓝晒工艺制作的感光纸上。丹麦艺术家杰佩·兰格将AI视为创作伙伴,通过新兴技术创作出基于快速闪烁和流畅过渡的视觉作品,引人入胜。兰州观看当代艺术中心带来的牛家文的AI作品《十二生肖》,以静态照片和动态视频的方式呈现,表达的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回望。

纪实摄影回归市场

       本届艺博会很好回应了近年来中国本土影像艺术市场呈现的蓬勃发展态势,本土纪实与新纪实之作呈现出一定体量,本土新晋摄影艺术家较往届有大幅增长。作品围绕地域、空间流动、身份及其转变等主题,展示出个体、心理与多元社会、城市化进程中的交织和变迁关系。

       以持续推介中国本土影像文化为己任的郑州全视影像画廊,此次带来刘飞越、王智、肖彤彤、冬尼(王妮妮)、于德水、支江等本土摄影家的作品。成都千高原艺术空间主要呈现黎朗拍摄的《凉山彝人》系列,这组作品在1998年曾获得美国琼斯母亲基金会国际摄影奖。成都五月公园画廊展出了肖萱安记录三峡变迁的巨幅摄影作品。高台当代艺术中心(新疆)带来的艺术家田林的肖像拍摄具有纪实性质,并呈现出温暖的人性关怀。上海睿品画廊不仅以本土知名摄影家雍和、陆元敏、马良、许海峰为主打,还呈现了香港摄影家蒙敏生的经典老照片。北京九州画廊带来解海龙、吴建斌等艺术家的多幅纪实摄影作品。

       此外,有相当一批画廊带来的作品结合了经典与当代艺术的融合碰撞。成立了30年的ATLAS Gallery(伦敦)带来杉本博司标志性的《海景》、马克·吕布在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旅行时所拍摄的中国签名摄影作品和他的标志性作品《埃菲尔铁塔的油漆工》和《黄山》系列中的彩色作品,以及艾略特·厄威特记录日常生活的黑白照片。而知名的时尚摄影作品,包括威廉·克莱因和特里·奥尼尔的作品、巴斯蒂安·伍德的当代黑白作品等,作为对那些经典作品的补充也一同亮相,经久耐看。国内老牌的see+画廊从未缺席过艺博会,持续参展表明了其对国内影像收藏市场的积极心态和坚定信心。画廊此次重磅发布其代理美国摄影家史蒂夫·麦凯瑞的多幅纪实摄影原作,他拍摄的《阿富汗少女》闻名世界。同时,在往届艺博会上一直占据“C位”、叫好又叫座的法国艺术家卡别耶拉·莫拉维茨(1952-2023)的几件遗作,让人再次回忆起她曾受邀来到上海艺博会现场的情景。她的摄影装置系列,不仅包含众多几何形式,还善于利用最新的数字技术和传统摄影手段,将图像和主题无缝结合到视觉丰富的“重写本”中,从混沌中发掘万物的关联,探索人类关系、个性、自我和世界。

汇聚当代影像代表

       有关影像媒介与语言探索的当代影像作品是近几年的热门,本届艺博会上,一批代表性人物的作品悉数呈现。成立于2019年的谢画廊带来一直持续创作的胡为一、蒋鹏奕、蒋志、李维伊、鸟头、孙彦初的作品,对比过往有着视觉上的革新,除了李维伊是首次亮相,其他艺术家都是历经市场考验、表现优秀的中坚力量。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体现出影像创作的多元化。三影堂+3画廊学术性和实验性兼具,除了汇聚日本、韩国的标志性艺术家,国内艺术家塔可从传统文本出发,用影像表达遗迹探寻与记忆重塑;李俊用凝练极简的形式关注历史和时间的流逝;尹韵雅将浪漫主义情感与隐喻的方法相结合,通过自然哲学讨论人们对土地、自我和群体的反应。C14画廊带来付羽和莫毅两位中国摄影艺术家的代表作品。付羽是推动摄影语言本体研究与实践在中国的引领者之一,其个展“绚烂”和“银盐写生”的部分精品再次令人一饱眼福;莫毅的作品在颠覆传统摄影实践的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摄影理念从传统写实摄影向概念写实摄影的转变,展出作品涵盖了莫毅最重要的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7个系列。

       摄影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写实记录,而是越来越多作为一种媒介对社会进行观察、进行反思与表达。这不仅是当代艺术呈现最多的创作类型,也是当下影像创作的重要面向。由上海塞万提斯图书馆呈现的西班牙艺术家皮拉尔·阿尔瓦拉辛的首次个展“条框之外”更加深入一步,艺术家用她近30年的艺术生涯,通过视频作品、表演艺术以及照片和文字,把批判性对话融入具有幽默、情感、色彩的活力和美感的艺术创作中,为公众观察西班牙社会和文化提供了多维视角。艺术家本人也来到艺博会,她的部分作品同期在上海Fotografiska影像艺术中心展出。反观国内似乎少有这种立场与态度鲜明的作品,倒是李维伊的作品《迟早》,用不锈钢镀金的异形相框是她将身体重组后的产物,代表有着坚硬外壳的权力体系,里面嵌套着的是虚幻而朦胧的泡沫虚拟现实,一触即碎。

个展聚焦重点人物

       今年有不少画廊重点聚焦并推出艺术家个展。常青画廊带来法国艺术家JR个展。JR是一位在世界各地的街道、社区和公共空间自由展出的艺术家。他把放大的照片张贴在城市中较为显眼的建筑物、桥梁、屋顶,甚至火车车厢的表面。他本人也曾来过上海拍摄、办展,用自己的艺术行为建立人与城市、人与人之间的对话。香格纳画廊呈现新加坡视觉艺术家赵仁辉的个展“这需要时间”,精选了艺术家不同系列的14件摄影作品,探讨“时间性”在他的创作方式及其创作主题的表达。None Project携新锐艺术家尹铭的创作首次亮相。作为一名历史研究者和文博研究者,尹铭长期致力于摄影技术摄影材料学方面的探索研究,运用古典工艺摄影达成对“历史地理学”的呈现。北京映画廊呈现艺术家钱晋的个展,带来其在近十年影像艺术探索中,从传统针孔到后AI时代的“可触摸的图像”系列装置所经历的各个阶段性探索成果。来自台湾新竹的绝版影像馆此次展出新代理的俄裔美国艺术家安娜史塔希亚·萨莫伊洛娃2023年和2024年的新作,艺术家向启发摄影界的大卫·霍克尼、斯蒂芬·肖尔等致敬,运用水果、餐具、面包等“早餐时刻”,重新建构这些经典图像,这一系列首次在上海展出。

       此外,首次参展的ME ART Gallery(北京)与美国、欧洲的摄影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将海外优秀摄影资源带入国内的同时,也在创立一趟中国优秀年轻艺术家通往海外影像专业市场的“直通车”。此次画廊在中国大陆地区独家代理的艺术家扎克·戈尔德作品,是首次在国内亮相。欧洲当代摄影艺术家DASHA的超大尺幅独版作品成为今年场内罕见的时尚摄影作品代表。

不约而同推出新作

       上海本土的M艺术空间带来长期关注和合作的艺术家冯君蓝、傅百林和骆丹作品,3位艺术家都具有向内观照的能力,关注的是镜头背后的客观存在与精神世界,透过影像呈现灵性思考的特质,令作品与人产生更多联结。他们也都曾在往届艺博会中受到广泛关注,并不间断地持续创作,此次呈现的都是他们的最新作品。深圳的九月画廊此次主推李朝晖、罗娴、钱儒雅、邢磊、王淋、俞拙等一批年轻摄影艺术家作品。年轻艺术家的先锋力量使其作品风格迥异,将摄影置入更为广泛的艺术语境中去呈现各自独特的情感体验,带来新的视觉维度。年轻的HART Gallery 2021年成立于杭州,塔可的全新铂金作品《陟北游》以及卢彦鹏的新作《羊山》均为首次在艺博会上亮相。厦门的黑田画廊也打破常规,不再仅仅关注已成名的艺术家,而是着力挖掘并推广一批尚未被广泛了解的新兴摄影人才。他们此次策划了一场以直接摄影为主的展览,携欢岛、胡少峰、汪雪涯等7位新人出场。伯年艺术空间2022年创立于北京,带来的8位艺术家在新兴技术迭代发展的今天,坚持探索古典工艺的独特表达方式,将摄影作为感受与触及现实世界的路径。同样成立于2022年的幻Photism(成都),展出蒋文艺、王雪翰、余少龑3位年轻艺术家的最新作品,他们都在结合中国传统美学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尝试,比如王雪翰将数张影像合成,并通过碳粉、丙烯、铝板、金箔、围棋盘等不同材质糅合进行手工拼贴。还有来自荷兰的MICK Galerie,2022年创立的该机构带来的3位女性艺术家作品都是近两年新作,以各自视角展示人的发展轨迹,旨在激发集体意识。

多元构建摄影生态

       艺博会首次与其姊妹展会影像纽约艺术博览会联手呈现“洞见”板块,聚焦摄影发展历程中的特定主题或重要时刻。今年,该板块邀请影像纽约艺术博览会总监海伦·图默策划,以“柔软”及“可塑性”为主题,精选4家美国画廊的跨学科影像艺术创作。

       “广角”板块一直是艺博会旨在鼓励与彰显美术馆、艺术机构及相关文化组织在行业推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展示平台。今年的“广角”,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上海塞万提斯图书馆,斯沃琪和平饭店艺术中心、Fotografiska影像艺术中心再度回归,并各自带来丰富的摄影与影像项目。其中,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于2023年发起并主办的“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年鉴”项目值得关注。这是一个以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实践的第一线观察和资料收集为基础,开展现象分析和整理,文献及作品的展示和交流的平台,此次参展重点呈现的是针对2023年长三角地区影像艺术发展的研究成果。

       除此之外,艺博会重新推出的“连接”板块,突出商业品牌在影像艺术及文化推动上的影响力,其中,适马(SIGMA)在正对艺博会大门入口处的圆形展厅,以极具仪式感与秩序感的简洁设计,呈现日本知名摄影家细江英公、森山大道、石内都的创作。贵州茅台作为艺博会最新合作伙伴,从水源地贵州赤水河与上海母亲河黄浦江的地缘关系出发,推出“水行千里”,集纳陆元敏、陈琦、董文胜等多位艺术家。此外,还有艺博会常客哈内姆勒首次推出3款全新数字喷墨艺术纸。天猫奢品发起“种子计划”,再次以支持青年艺术家及数字艺术发展为主题呈现多媒体创作。上海本地百联股份所呈现的主题影展“上海AB面”,体现出城市公共记事与个人的共同记忆。

       “对话”板块则为观众提供了参与系列讲座、对谈和分享的机会,由艺术家、策展人、画廊主等行业专家探讨当代影像艺术生态发展的相关问题,并进一步推广亚太地区的艺术家及其作品。其中,影像艺术的收藏作为博览会的关注焦点成为重要话题,年轻的收藏群体渐渐成为主力,他们所喜爱的新观念和新技术,无疑也会在艺术家的创作中愈发突显。

       艺博会还携手小红书摄影及超媒体集团,联合推出“上海影像漫游”,共同为上海本地影像艺术活动发力、发声,参与此次活动的机构包括上海市范围内的十余家画廊及美术馆。展会上的“小红书影像发现计划”影像特展空间吸引了不少年轻观众。参展的不少国内外画廊都已在“小红书”上开设账号,体验并打开流量密码。


       文字:李晶晶

分享这篇文章:

本文由  眼界  发布。

敬告:部分网络作品查找作者困难,如有侵权行为,请与本站联系。

评论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