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双奥”摄影师林毅:用影像为盛会“做史”

为盛会做史

早在“双奥”梦想实现的三十二年前,林毅就经历了人生中的第一场国家级盛会。1990年,他受中新社委派参与亚运会拍摄,从开幕式筹备、演出一直拍摄到闭幕式结束,“基本上完成了一整个亚运会的流程。”这也是他第一次从头到尾地记录一场国家级盛会。

从此,“全程式记录”成为了他的工作标签。“这么多年来,我们一有大型活动,就想起林毅。因为他最大的特点就是能把我们的工作全程记录下来,无论是我们疲劳、兴奋、懊恼、讨论的时候,他都能记录。应该讲,我们的活的艺术历史档案就存在他那里。”沈晨说。

2000年全年,林毅跟拍《大梦敦煌》剧组,拍摄了五万多张照片,最后挑选出几十张印成画册。沈晨看后,觉得“创作的过程就像电影一样在眼前过去。”

2007年3月,林毅开始跟拍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筹备工作。主创团队的每一次创意会、排练、彩排,甚至于舞台搭建,他都不缺席。至残奥会闭幕,林毅共拍摄了奥运主题相关照片八十余万张,制成图目五十二本。从中精选照片成册的《无与伦比的盛典》出版后,被国际奥委会、联合国收藏。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夕,视觉特效艺术总设计蔡国强设计出了焰火“大脚印”,由36门钢炮围成一圈,向天发射焰火。受访者供图

2022年,林毅在冬奥会开幕式上拍摄照片六千余张。因为疫情防控,他未能跟拍开幕式筹备,有些遗憾。

“有时候,我看他年纪大了,劝他别太辛苦。他说辛苦一点没关系,但东西不要丢了,因为一旦丢了,岁月就过去了。”沈晨说,“又说我们不用(这些照片)也没关系,一旦要用了,就去找他,他那儿都有。”

他解释,全程式跟拍,一来是为了自己的工作便利,“你完成了一个完整的拍摄,你心里就会踏实,因为你清楚这个创意从头到尾是怎么做的,你也成了艺术的参与者。那么当演出正式开始的时候,你心里就有底,知道要怎么拍,怎么去表现导演的意图。”二来,他对“记录”有着浓厚的兴趣,“导演们的创作过程,灵感迸发、争吵的瞬间,都可以作为资料留存下来。最后虽然有很多照片用不上,但它们都是艺术创作中的宝贵记忆。”

“我是希望把这些影像留存下来,成为中国的大型活动史。”他说。

林毅镜头下的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受访者供图

分享这篇文章:

本文由  陈晨  发布。

敬告:部分网络作品查找作者困难,如有侵权行为,请与本站联系。

评论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