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看首届成都国际摄影周:一出道,即巅峰
作品多样
从照片的题材而言,既有为大众所熟知的新闻纪实类作品,又有视觉上以新颖奇特为特长的当代影像;从作品材质上而言,既有从摄影术诞生开始就一直存在至今的湿版摄影,也有数码相机拍摄通过艺术微喷打印的现代照片;从作品的尺幅上而言,既有长达5米7的巨幅长卷,也有盈方数寸的照片合集。


照片尺幅或大或小,尽皆恰到好处
展陈形式多样
就展览空间而言,既有成都市美术馆这样的专业美术馆,又有成都当代影像馆这种专为照片展出而设的专业场馆,两者在布光、动线、空间设计上都存在明显差异;就展出地点而言,既有在市中心区域的展陈空间,也有在东安湖畔和城厢古镇这样别具一格的环境下所设的展览场景。尤其在展览的硬件设施上,此次成都国际摄影周堪称给国内摄影节设立了一个天花板式的新台阶。
另外在展览方式上,既有上墙、上架的常规展出方式,也有声、光、电和虚拟影像交错的多媒体展陈。


多元的展陈方式令观众大开眼界
举办一届成功的摄影周,其所涉及领域的广泛性是最值得重视的考量因素之一。此次成都国际摄影周,在多样性方面,基本做到了无可挑剔的程度。
分享这篇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