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摄影日记|我看见人的坚持和不得不适应环境的改变
在上海封控2个月期间,我不间断地拍摄了上海。无论作为记者还是因为摄影本身,我觉得有必要留下眼前这段历史。所以,我的拍摄首先是真实的,并且尽可能客观,不带个人情绪地记录下真实发生在上海的事。

2022年4月4日,上海,陕西北路。 本版图片均为澎湃新闻记者 丁晓文 摄影
2022年4月1日,上海开始全市静态管理的时候,我待在家里。我住的是南京西路附近的里弄房子,因为住户较少,可以偶尔在街道上溜达一下。按照摄影部的工作任务,每天都要拍一些和封控防疫有关的照片发稿。我找到了南京西路街道居委会书记,开了张出门证明,再加上我的记者证,就这样断断续续在外工作拍摄。
从业30年,这两个月是我感受到记者证最好用的时候,畅通无阻。十天后,我所住的街区变成了防范区,可以出门了,那天迅速发了一个“防范区居民出门了”的稿子。南京西路上的晚间灯火辉煌,沿路恒隆等商场的店招全部亮着,但是马路上没有人,街道像个空荡荡的舞台,很魔幻。

2022年4月26日,上海,武康路。

2022年4月26日,上海,一家咖啡馆门口。

2022年4月28日,上海,淮海中路,一辆行驶中的大巴。
分享这篇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