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聚焦侨乡文化,坚持守正创新,积极赋能摄影高质量发展——写在江门市第37届摄影作品展之后

去年底,由江门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江门市摄影家协会联合举办的《江门市第37届摄影作品展》在东湖白沙艺苑开幕展出。本次摄影展览共展出作品纪实类65幅 (组) 、艺术类65幅 (组)。这些作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立意新颖,涵括了文旅经济、工业振兴、乡村振兴、民俗风情、市民生活等方面,既有记录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又有反映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呈现了江门摄影人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和勇攀艺术高峰的不懈追求。

大部分展出作品从前期选题立意,到中期拍摄呈现,以及后期编辑制作等都有较好效果,反映了我市摄影人及其作品的整体水平。结合本次展览作品及其共性特点,谈下个人对展览及其相关问题的看法:

01


聚焦侨乡文化,

描绘侨乡新图景

江门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节点城市,区位优势突出,素有“中国第一侨乡”“中国侨都”的美誉,独特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为开展本土摄影创作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拍摄素材。

展览作品中,不少作品通过镜头记录侨乡的建筑风貌、民俗风情和日常生活,展现侨乡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特文化景观和人文气息。

1

展示侨乡特色建筑

融合了中西方建筑风格的开平碉楼、骑楼等建筑,是江门侨乡文化摄影中极具吸引力的题材。如刘琼的《赤坎夜色》记录了赤坎古镇的历史古韵与当代生活的风貌,李健庭的《古建活化—德巡林公祠》则展现了活化后的具有传统广府祠堂与西方建筑设计融合特色的华侨老建筑。

图片

▲《赤坎夜色》  刘 琼  摄

图片

▲《古建活化—德巡林公祠》 李健庭  摄

2

呈现侨乡民俗风情

江门侨乡民俗风情浓郁,传统节庆活动丰富,台山飘色巡游、开平泮村灯会、荷塘纱龙表演、赛龙舟活动等,充满了动感与激情,极具观赏性。任灿华的《过基》、张海泉的《乡村乐事》记录了民俗活动的精彩瞬间,让人感受到侨乡人民对传统文化的专注与热爱。

图片

▲《过基》 任灿华  摄

图片

▲《乡村乐事》 张海泉  摄

3

反映侨乡传承

恩平市牛江镇昌梅村是“中国航空之父”冯如的故里,冯如的一生都献给了祖国的航空事业,他的事迹也深深地影响着后人。林秀英的《飞机故里有传承》用影像讲述了一个航天文化侨乡传承小故事。同时,陈耀的《舞台内外》、黎永红的《后继有人》则反映了江门侨乡民众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传承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图片

▲《飞机故里有传承》 林秀英  摄

图片

▲《舞台内外》 陈 耀  摄

图片

▲《后继有人》 黎永红  摄

4

聚焦百姓生活

拍摄身边人和事,记录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如梁思静的《梦幻餐厅》、郭兵的《视界真美好》、钟荣洪的《快乐的球童》、邝月嫦的《转角遇到爱》等,无不让人感受到处处都有美,幸福随处可见,摄影就是记录身边美的最好方式。

图片

▲《梦幻餐厅》 梁思静  摄

图片

▲《视界真美好》 郭 兵  摄

图片

▲《快乐的球童》 钟荣洪  摄

图片

▲《转角遇到爱》 邝月嫦  摄

5

关注社会热点

梁明的《夜茶汇》、《老船厂》,伍伯良的《车市》、吴四妹的《蘑菇大丰收》、肖淑妍的《渔光互补一体化》、梁惠萍的《挖茨菇》等作品,以小见大折射时代特色,反映了当下提振消费、乡村振兴的社会热点,充分展现了当下江门火热的经济气息。

图片

▲《夜茶汇》 梁 明  摄

图片

▲《车市》 伍伯良  摄

图片

▲《蘑菇大丰收》 吴四妹  摄

图片

▲《渔光互补一体化》 肖淑妍  摄

图片

▲《挖茨菇》 梁惠萍  摄

6

描绘锦绣河山

大自然的美丽景色深受作者喜爱,在展览中也有展现,如张隽的《我与世界的距离》、邝永富的《古镇夜色》、项嘉亮的《赶海》等。

图片

▲《我与世界的距离》 张 隽  摄

图片

▲《古镇夜色》 邝永富  摄

图片

▲《赶海》 项嘉亮  摄

02


坚持守正创新,

不断推出摄影艺术精品

如何紧扣时代脉搏,反映时代精神和社会风貌,不断开拓创新,创作出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作品,是我们摄影实践中要考虑的关键问题。

1

紧贴社会热点

展览中有大量表现粤港澳大湾区重大工程、工业振兴题材的作品,如胡永雄的《深中飞虹》、毛炯的《致敬——黄茅海大桥建设者》、罗开传的《和谐号,中车制造》、刘琼的《彩条欢乐箱》等,反映出摄影人的选题考量更加成熟与敏锐。

图片

▲《深中飞虹》 胡永雄  摄

图片

▲《致敬——黄茅海大桥建设者》 毛 炯  摄

图片

▲《和谐号,中车制造》 罗开传  摄

图片

▲《彩条欢乐箱》 刘 琼  摄

2

深化情感表达

摄影是一种独特的的艺术表达形式,通过选择适当的主题、构图、光影和场景等,可以创造出具有深刻情感共鸣的摄影作品。在实际创作中,作者可能会根据情境、文化背景和个人偏好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传达自己的不同情感。如汤绮雯的《千面丽人》、黄艳婷的《明天怎么办》、司徒炜东的《爱的承诺》、李淑君的《关注点》拍摄与个人经历或情感相关的场景、人物或物品,通过情感共鸣直接表达观点,体现摄影作品的社会价值和人文价值;而梁永祥的《在场》、邝月嫦的《憧憬》则使用隐喻、象征等手法,抒发个人内心情怀,间接表达对周遭世界的感受,都反映出作者深入思考,大胆运用当下新的摄影美学观念主观创作表达的结果。

图片

▲《千面丽人》 汤绮雯  摄

图片

▲《明天怎么办》 黄艳婷  摄

图片

▲《爱的承诺》 司徒炜东  摄

图片

▲《关注点》 李淑君  摄

图片

▲《在场》 梁永祥  摄

图片

▲《憧憬》 邝月嫦   摄

3

突出中外文化融合

江门五邑侨乡主要受到欧美文化的影响与广府文化的交流,当地建筑、饮食、服饰、风俗习惯中,随处可见中西文化交融的痕迹,带来侨乡文化景观的多样性。梁坚红的《多元魅力》、区文奕的《城市字母》,通过镜头展现独特的中西文化融合现象,赋予摄影作品以新的文化内涵,让观众在欣赏作品时领略到跨越国界的文化魅力。

图片

▲《多元魅力》 梁坚红  摄

图片

▲《城市字母》 区文奕  摄

4

追求摄影手法多样性

坚持多元化的创作思路和表现方式,才能让我们拓展创新之路,不断提高摄影视觉呈现的综合效果。谭健红的《森林畅想曲》置景拍摄小人国世界,李茜的《政务服务跨境自助办》通过对局部画面进行后期调整突出特定的工作场景,还有黄艳婷的《梦界》运用多重曝光展示如幻的梦境,多种不同的呈现方式带给我们不一样的视觉感受。

图片

▲《森林畅想曲》 谭健红  摄

图片

▲《政务服务跨境自助办》 李 茜  摄

图片

▲《梦界》 黄艳婷  摄

5

呈现艺术表达创新性

创新就是要寻找新颖的艺术表达方式,既要在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又要把别人司空见惯的题材拍摄呈现得与众不同。展览作品中,喜见多名摄影师借鉴名师大作、传统文化与当代摄影美学结合拍摄的作品,如黎锦莲的《性感的青椒》,林国强的《生命之源》,孔平的《天创甲骨文》,李欣的《大地之眼》,杨美芳的《茶马古道印象》,关伟南的《牧鸭》,项嘉亮的《水墨钱塘》,他们的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凭借着丰富的想象力,超越肉眼所见,将具象与抽象充分融合,善于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不一样的美,赋予作品新的意义,展开对美好生活景像的追求与幢憬。

图片

▲《性感的青椒》 黎锦莲  摄

图片

▲《生命之源》 林国强  摄

图片

▲《天创甲骨文》 孔 平  摄

图片

▲《大地之眼》 李 欣  摄

图片

▲《茶马古道印象》 杨美芳  摄

图片

▲《牧鸭》 关伟南  摄

图片

▲《水墨钱塘》 项嘉亮  摄

6

表现极致视觉感受

好的照片往往让观者第一眼看到它时就会产生视觉冲击力,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它可以是充满故事感、深刻的思想内涵引起人们深度的思考,或是拥有极致的色彩、构图、光线等牢牢吸引住观者的眼球。杨文的《流光不溢彩》、徐玉玲的《木·韵》、林慕恒的《龙舞江岭》、李沃进的《宏美的书阁》、关伟南的《菜农魅影》、薛振鸿的《蓝色牧场》、钟永康的《我们的地球》、徐卫良的《人勤鸡壮财源来》、叶国安的《街头那一抹蓝》,如同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让我们看到生活中美好的一面,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的世界。

图片

▲《流光不溢彩》杨 文  摄

图片

▲《木·韵》 徐玉玲  摄

图片

▲《龙舞江岭》 林慕恒  摄

图片

▲《宏美的书阁》 李沃进  摄

图片

▲《菜农魅影》 关伟南  摄

图片

▲《蓝色牧场》 薛振鸿  摄

图片

▲《我们的地球》 钟永康  摄

图片

▲《人勤鸡壮财源来》 徐卫良  摄

图片

▲《街头那一抹蓝》 叶国安  摄

7

彰显独特审美视角

摄影是一次修行,作为一种技术实践和艺术形式的结合,不仅仅是关于捕捉瞬间、记录生活,更是一种自我探索、情感表达和内心修炼的过程,每一张照片都会承载着摄影师的情感和思想。李欣的《那一片云》《别样生活》,李茜的《云之梦》、高淑敏的《Pop贺喜楼》、梁永祥的《抽象与具象》,通过摄影师独特的视角和审美观,在传递情感的过程中找到共鸣,在大众流行文化中提炼当代影像传播符号,既是对外在世界的认知与感受,也是对内在自我的审视和反思。

图片

▲《那一片云》 李 欣  摄

图片

▲《云之梦》 李 茜  摄

图片

▲《Pop贺喜楼》 高淑敏  摄

图片

▲《抽象与具象》 梁永祥  摄

图片

▲《别样生活》 李 欣  摄

8

精心刻划人物独特个性

谭远怀的《油画少女》、黎永红的《青春之歌》、梁永祥的《五邑乡里》则了反映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审美观念和艺术追求,传统与时尚人像作品多样的呈现方式,展现了人物的独特魅力和个性。

图片

▲《油画少女》 谭远怀  摄

图片

▲《青春之歌》 黎永红  摄

图片

▲《五邑乡里》 梁永祥  摄

03


推动摄影文化传播,

促进摄影高质量发展

每年一次的“届别赛”为广大摄影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展示摄影技艺的平台,也培育了一大批优秀摄影师,源源不断地涌现了不少优秀作品,在促进摄影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摄影的高质量发展是摄影领域在创作、技术、人才、市场等多方面追求卓越、实现全面提升的动态过程,纵观全年工作,江门市摄影家协会为此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与探索,有力地推动了江门摄影全面高质量发展。

1

紧跟时代步伐,服务社会发展

年内举办了2024年“多彩江门 三点三精彩之旅”、“江门商业杯”第十六届五邑影友嘉年华、“星河展”(江门巡展)、“大桥经济”专题摄影作品展、助力百千万工程 展现乡村振兴新图景——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主题摄影展、绿美新会摄影大赛等多个高质量摄影展览和比赛,用影像展现侨乡建设新风貌、新成就,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促进地方经济增长;组织开展“向海图强”“黄茅海大桥”“走进台山北陡”等摄影采风活动,为会员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激发创作热情,促进相互学习与交流。

图片

▲《一村一品促发展》 谭丽容  摄

图片

▲《逸旅匆影》 刘 琼  摄

2

坚持守正创新,文艺赋能侨乡

摄影事业

举办了丰富多彩文化传播活动,开展“艺术进校园、摄影进课堂”“摄影名家大讲堂”摄影讲座,每季开展“五邑影友沙龙聚会”,举办“强基工程”艺术示范摄影课堂,开展“文艺下基层 新春送温暖”送幸福大片摄影公益活动,丰富了会员文化生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营造良好摄影创作氛围,鼓励会员积极参与各类国内外摄影比赛,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图片

▲《光伏牧场》 吴绍霖  摄

图片

▲《梦幻赤坎》 刘棉春  摄

图片

▲《古街剪影》 梁 枫  摄

3

加强组织建设,促进摄影人才

健康成长

建立完善多渠道、多层次摄影人才培养体系,组织会员参加北摄函摄影专修班、省摄协高级专修班,举办2024年度摄影基础研修班,开展摄影创作大家谈、摄影评论、导览活动,有效提升了会员的专业技能和创作水平;表彰“先进团体会员单位”、年度摄影十杰、优秀志愿者,激励会员再接再厉,有力地促进人才健康成长,推动摄影事业上新台阶。近年加入中摄协、省摄协会员人数再创新高,不少培训班学员在这次届别赛及其他比赛中取得了较好成绩。

图片

▲《爱巢》 甘健华  摄

图片

▲《沙滩家庭乐》 戴健松  摄

图片

▲《新会陈皮制作技艺》 黄思红  摄

图片

▲《舟网相依》 莫琼芳  摄


       本文作者:  黎永红,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摄影家协会第四届理论委员会委员,江门市摄影家协会理事。


分享这篇文章:
上一篇:

本文由  眼界  发布。

敬告:部分网络作品查找作者困难,如有侵权行为,请与本站联系。

评论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