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捧起希望:解海龙自述》新书发布会在京举行

相关评论

以下内容摘自《捧起希望:解海龙自述》

解海龙是我们摄影人当之无愧的榜样。三十年来,他始终没有放下希望工程志愿者的角色,并多次为希望工程捐款,他的这份坚守和仁爱有几人能做到?与此同时,在很多重大事件现场,我都看到了他的身影,1998 年1 月张北地震,5 月阿尔山大火,7 月湖北抗洪救灾,2003 年抗击“非典”, 2008 年汶川大地震……除却这些大事件,通过他的镜头,还有为数众多的人得到了帮助。

如果能代表中国摄影家协会说一句话,我想对解老师说:“您不仅载入了中国摄影史,更是载入了中国社会发展史。”

——李 舸 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

 

影像的力量来自摄影的目的,这是“为了谁”的大问题,决定着影像价值的最终方向。解海龙的摄影,从来就不是单纯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微妙感受,而是作为关心他人的工具。镜头的一端,是他要关注的人,而另一端, 是他的心灵。

影像的力量来自摄影叙事的语态,这是比作品影调更加内在的东西,它存在于镜头位置高低和角度倾斜之中。解海龙没有把自己当成俯瞰大地生灵的救世者,而是以一个普通百姓的心态和目光凝视着老百姓的孩子们,有时他自己就回到了孩提的状态,融入孩子群中。这种语态,决定了他的影像没有扭曲,没有鄙薄,却有着强烈的现场感和亲和力。

——李树峰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解海龙的记忆力好得惊人,几十年前的往事娓娓道来,时间、地点、人物一个不差,提起希望工程的各项数据,更是令我叹服。我们说到精彩处,他常常情不自禁地从沙发上跳起来,一个动作,一个表情,都是那么活灵活现。说到动情时,他的声音在不觉中就低沉下去,眼里泪光盈盈。从他的讲述中,我知道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解老师的形象在我心中愈发真实,愈发鲜活。写作的过程是艰苦而愉悦的,我们力求展现出一个最生动、最真实、最全面的解海龙。

——王 薇 自由撰稿人 《捧起希望:解海龙自述》作者

 

除去希望工程的标签,“我就是一个摄影爱好者”,这是几年前我接受《大众摄影》杂志采访时讲过的一句话。是的,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我就是一个摄影爱好者。如同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绝大多数摄影发烧友,从热衷于器材,痴迷于技巧,狂热地追求获奖,到逐渐拓宽自己的视野,朝着真正的摄影门槛靠近,我经历了和他们同样的过程。如果说稍有什么特别之处,那我就引用一句对我的官方评价吧:解海龙踏上了时代的节拍,把握了时代的脉搏。 

一直以来,关注社会、关注命运、关注人生就是我的摄影追求。

——解海龙  著名摄影家、希望工程的首位志愿者,《捧起希望:解海龙自述》作者

分享这篇文章:

本文由  陈晨  发布。

敬告:部分网络作品查找作者困难,如有侵权行为,请与本站联系。

评论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