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上海故事 这本迟到的画册,记录了那个年代上海的变化


记录了那个年代上海的变化

Q 新闻晨报·周到:作为平民摄影家,薛宝其先生的视角与其他摄影家有什么不同?

A 陈立群他以本职工作周围和周围日常生活作为观察社会、熟悉生活,研究一切人、一切事的基地,既要有深度又要能熟知。感悟生活,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中,到处有好题材照片,有悟性,才能平中见美。摄影是瞬间艺术,有悟性才能从偶然中找必然,从必然中增加偶然,抓准抓住典型意义的精彩瞬间。

薛宝其先生是那一代里面比较早关注纪实题材的。早期的片子基本上是作为任务拍摄的命题作文。其实类似的摄影师应该不少,但薛宝其先生长期工作在老卢湾,他拍摄的东西容易被更多人接受。


展销 1982年春节前夕

Q 新闻晨报·周到:我个人觉得,这本画册收录的作品非常有时代的厚重感,拍摄时间横跨上世纪50年代至八九十年代,最早的摄于1958年,为什么会选择这个年代的作品呢?

A 陈立群这一阶段恰是中国社会急剧变化的时代,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其变化尤为人所关注。这些摄影作品大致可以分两部分,一部分是作为任务拍摄的,有些片子有明显的摆拍痕迹。另一部分则是其日常有意识的记录,拍摄更为“自由”,“市井气”更浓,体现了另外一种表达的可能。目前的画册里,后期的作品以日常记录居多,如反映上世纪80年代的“读书热”“天下父母心”“夕阳赞”等多个主题,由此也可以反映时代的变迁,个人与时代的关系、摄影师的自觉意识等。

Q 新闻晨报·周到:画册确定的九个主题词,是从哪些角度考虑的?

A 陈立群作为一部基于档案馆馆藏影像的画册,似乎应该更注重摄影的记录功能和文献价值,更加关注社会变迁下日常生活的记录和呈现,试图保留社会生活的鲜活切片。

基于上述考虑,画册尝试以九个主题词,进入薛宝其的摄影世界,关注细节、关注过程、关注日常生活,保留那个时代城市生活的视觉记录。其中一部分作品过去一直受到关注,还有很大一部分记录日常生活的作品,过去并不为人熟悉,这次从中补充了很大一部分材料,填补了一些空白。

分享这篇文章:

本文由  陈晨  发布。

敬告:部分网络作品查找作者困难,如有侵权行为,请与本站联系。

评论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