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一个意大利摄影师在中国:“我并不怀念80年代”

和那些侧重感觉的评价相比,老安的话更强调这些场景的物质基底:“那些物品本身就和工业化、标准化之后的不一样”。在他的照片里,你会发现,桌椅板凳、日常用具大多是木匠、工匠个人制造,没有大规模的塑料定制件;而街头的横幅、宣传画,人们的衣着打扮,也大多是普通人手工制作,当然也就不会是千篇一律、靠电脑PS剪贴而成。



90年代往后,更准确说是在1999年,老安抛弃了自己的“商人身份”,开始将注意力转向纪录片的拍摄。这种创作方式更为复杂,“加入了时间的参数,有了叙事,同时也加入了声音元素”。



他曾在十几年前,跟着宋庄的黑车司机老金,记录在城市化浪潮中艺术进入农村而出现的新生活方式。五六年前,他拍摄了北京发烧友群体的生活,记录下在人们经济有了积累之后,空洞的生活如何被激情填满。那些跨越阶层的发烧友们因为爱好聚在一起,“串起来,就像解剖北京一样”。当下,他更关注线上与线下两个平行世界的关系。串联起这两个世界的也许是一条国道,穿越不同的地貌、文化、贫富状况,多个主播拥有截然不同的网络形象与线下生活。他希望借此展现两个平行世界“如何交融,又如何进一步走向分裂”。



老安的《稍息》,是一个跨越时空的礼物:一个意大利人记录的80年代中国,展现在40年后的中国人面前。有些读者会想起自己的年轻岁月,陌生而亲切……而老安自己也的确体验到某种年代“时差”和时空往返。走在80年代的中国街头,他会记起自己儿时的意大利,两者有着相似的氛围。“我把类似的两个时代重复活了一遍。”



年轻时的老安在中国。
分享这篇文章:

本文由  陈晨  发布。

敬告:部分网络作品查找作者困难,如有侵权行为,请与本站联系。

评论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