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一个意大利摄影师在中国:“我并不怀念80年代”


正午:80年代相机在中国应该是十分稀有的,你有没有注意到中国人自己如何拍摄自己,比如那些家庭相册?你有比较过视角上的不同吗?



老安:我自己拍照没有什么目的,什么吸引我我就拍什么。我也没碰到过像我这样到处跑拍照的人。中国人自己一般是拍照留念的比较多,比如公园里会有人用海鸥双反给游客拍纪念照。每个公园都有个小照相馆,拍完之后还会把照片印出来,他们主要就是拍人和景,都要一样的标准照。家庭相册就是另一种东西了,他们拍摄的都是自己熟悉的人。



正午:你提到过你的摄影是外向的,但其实它很难忽略个人视角,你觉得你的个人视角在哪?



老安:我的个人视角可能就像是刘小东(画家)说的那种“礼貌的距离”。我觉得我对人比较容易有同情,容易从情感上被互动。有的人搞艺术和摄影,会跟自己描绘的东西保持一个特别大的距离,我可能比较容易从情感上参与到里面,这也是我的一个特点。



正午:好多人认识你,是因为看了你拍摄的王小波的视频采访。在90年代,你拍摄了很多文艺界人士,也交了不少这样的朋友,那时候是怎么接触到他们的?他们的精神状态是怎样的?



老安:我有一个朋友在美院,介绍我认识了冯梦波、刘炜等人。认识了一个人,一下子就认识了所有人。那时候这些人都无所事事,除了画画也没什么生活,作为一个外国人我可以请他们吃饭,或者用我的车载载他们。就像我们小时候觉得很梦想生活在20年代的巴黎或40年代的纽约,因为那个时候你随便去咖啡馆,也许就能碰到毕加索、海明威......这种感觉我到中国体会到了。后来出名的那些艺术家、作家,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时候都是穷的,还没什么出息。那时候他们挺开心的,有的人搬到宋庄,一万块钱就可以买一个院子,满脑子都是自己的创作、生活、喝酒什么的。



这种状态现在已经变了,人们有了钱,生活也更封闭了,不像那时候,唯一的娱乐就是大家一块聊天喝酒。



正午:那天你在一个直播里提到一个观点,就是空洞地去谈论80年代是没有意义的,更有意义的,是这个时代对现在有什么延续性的影响。你对80年代有怀念吗?



老安:很多人怀念自己的青春,比如80年代的时候他们只有二十几岁。我不怀念,那个时候生活是很不舒适的,很多不方便的地方是用体力来补充的,如果60多岁的人,会觉得很难。但很多人可能隐约觉得,80年代有非常开放的阶段,而90年代又回到现实中了。这个年代和我的唯一关系,就是我曾处在那个年代里,但它并没有影响我做的事情。

分享这篇文章:

本文由  陈晨  发布。

敬告:部分网络作品查找作者困难,如有侵权行为,请与本站联系。

评论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