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陈媛:我觉得摄影收藏的未来有些尴尬

澎湃新闻:你的留学经历对你有什么影响?

陈媛:在国外的那些年,我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去美术馆和博物馆,包括我会不厌其烦地住最具有设计感的酒店,因为我就想体验,看不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眼力有一种潜移默化的训练和熏陶。我第一次下手买到的作品是张恩利的,那时,我的眼睛其实就已经经过历练了。

2021 Photofairs Shanghai 现场。图片来源:PHOTOFAIRS SHANGHAI
2021 Photofairs Shanghai 现场。图片来源:PHOTOFAIRS SHANGHAI
图片来源:PHOTOFAIRS SHANGHAI

澎湃新闻:在中国,摄影的生态很繁荣,但摄影收藏在中国比较安静。在国外,摄影收藏体系在整个艺术收藏体系之下,西方在上世纪逐步形成一个摄影的体系,我们也渐渐对它的运作方式,作品收藏,存储,版数约定等有了了解。你是怎么看待国内摄影收藏现状的?

陈媛:在国内,我觉得Photofairs Shanghai真的起了很大的作用,大众至少从系统上开始认知,原来摄影也可以作为一个门类,并且很重要。我个人对摄影的收藏是因为参加了Photofairs之后,我才觉得这应该引起我的重视,然后才开始去研究。

但我觉得摄影的未来还是有些尴尬。像传统架上永远有一群忠实的收藏家,但是一件事物要持续,肯定会有长江后浪推前浪,就是要有年轻的藏家不断地加入,这样才能一直走下去。但现在有个问题,就是比如说零零后或者90后很多的年轻人,他的收藏开始一下跳跃进潮玩,摄影跟这个就比较难连接的。还有就是现在的元宇宙NFT,像一些艺术可以比较容易地转化成NFT。这样,有些人坚持传统,要么可能就前卫一点直接进了NFT,收藏加密艺术了。我觉得摄影就正好在这个中间。

另外,我觉得中国摄影缺少一个系统性的整理。就比如说油画,我今天收了张恩利,或者丁乙的作品,我为什么去买呢?因为多多少少有一个类比,就是你知道这些人是能够被艺术史留下来的一些人,知道他/她占据着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世故一点说就是这样,可是摄影没有。没有这样一条线,没有人来理这个东西。可能有,但我不知道。你说如果花几千万收藏摄影,那所谓的几千万收的是啥?是什么年代的?什么人的?哪一类的?可能绝大多数人都是没有概念的。但要说当代艺术,可能因为宣传比较多,我觉得可能收藏的人里面十个有八个自己都是有概念的。

陈媛的第1件当代艺术收藏:《水槽》,布面油画,张恩利。图片来源:一条

十示 2016-3。丁乙作品。

澎湃新闻:你在收藏的过程中会不会影响身边的人?

陈媛:我觉得作为收藏家来说,是希望影响到身边的人的。如果他们也开始收藏,我们就有共同话题,从这个方面可以提升彼此间的共性。第二个方面就是你已经收藏了一些艺术家,你既然自己喜欢,也希望他被更多的人喜欢,如果有更多的人去收藏他,是不是他的成长就更好?所以这是良性的。而且身边的人也真的很容易被你影响到,他看到你的生活状态、生活方式很丰富,看展览啊,去参加这各种的派对,还挺棒的。还有现在很多人想收藏,感觉门槛比较高,当他一无所知的时候其实是真的很难。但是如果你的朋友已经有这么多的经验了,相对来说是有意义的事。

澎湃新闻:你认为收藏的乐趣在哪?

陈媛:收藏会上瘾,它和你的精神相关的。当你开始要从口袋掏钱的时候,你就会觉得多多少少还是要了解一些,好奇心被勾起来了,一旦开始进去了解,你有一种瘾和成就感。我真正了解的好的收藏家都是很厉害的学习者,他们在不断学习。最盲目的是新进的第一年的藏家。但沉淀下来的人都是一直在学习的。在这个过程中,你会跟着社会一起进步。我觉得我的收藏,更多在收藏当代,收藏未来,并不是在收藏过去。因为我的知识体系可能还有我的资本没有办法支持我去收藏过去了。一幅毕加索作品,我收不起的,没有那么大的能力,那么我就只能收藏现代,从现代看未来,我可能是我收藏的更多是现代和未来,那么你就要去研究咯,那你在研究这个往未来方向怎么走的过程中?你是不是觉得你与时俱进。你没有被长江后浪推前浪得很快被淘汰掉,那不断地跟着年轻人去学习,我觉得就是这也是比较有意思的地方。


分享这篇文章:

本文由  陈晨  发布。

敬告:部分网络作品查找作者困难,如有侵权行为,请与本站联系。

评论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