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记者郝笑天讲述一幅金奖照片背后的故事
北京奥运会的主体育场“鸟巢”,每天都有成千上万人经过,慕名前去参观的人也不计其数,面对这个建筑,很多人都会用手机或是相机,记录下自己眼中的“鸟巢”影像。就是这个被无数人拍过的“鸟巢”,记者郝笑天的照片却拿了奖。
2008年3月25日,第四届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奖)揭晓,郝笑天的《奥运倒计时500天的“鸟巢”》获得经济及科技类新闻单幅金奖。奥运倒计时500天的“鸟巢”气势已初露端倪,这张照片,有人说像一个铁盘比萨,更有人认为那伸长的吊车和地上的钢材正好指到快八点方向,与奥运会开幕的时间不谋而合。
走了三圈只为这一刻2007年3月27日,郝笑天采访北京奥运会开幕倒计时500天的庆祝活动,“活动在‘鸟巢’的外面,之前没有什么想法,直到活动结束才决定在500天的日子应该拍一张能令自己满意的照片作纪念。”于是他软磨硬泡地说服了一个小保安得以进入“鸟巢”内部,“我向保安室借了一个安全帽。幸好到了里面就没有管我去哪了。”
“进‘鸟巢’的时间是上午9点左右,那是我第一次进到‘鸟巢’里面,看到那些忙碌的工人,觉得应该用相机来记录下北京的城市建设,记录下在奥运准备工作当中的某一刻。”郝笑天边走边拍,直到走到第三圈,时间已经到了11点20分,“我走到了‘鸟巢’南侧的顶棚,工人们在上面是要系安全带的,蒙混进去的我却只能一只手拿相机一只手抱着码道旁边的铁栏杆继续拍照,碰到还没完成的接合处只能大步跳过去,后来听说很多同事也有过为拍到‘鸟巢’而不顾危险爬到上面的拍摄经历。”
站的高自然看的效果也不同,郝笑天说,“我发现‘鸟巢’钢结构的阴影在太阳照射下正好投射成一个圈,里面是跟阴影颜色对比很强烈的黄土地、红色板材、钢材还有吊车起重机等。”回想起这个发现,郝笑天显得有点激动,“以前看过很多作品,从来没有从这个角度拍摄的照片。”
“不过当时这个圈儿还不在正中间而是在偏西的位置,我找到一个最佳位置开始等待正午太阳的直射,等圈子投射到‘鸟巢’的正中。”
等待的过程被他形容为非常兴奋,他笑着说,“拍下这张照片的时间我记得特别清楚, 2007年3月27日中午12点05分,拍了一张自己没有遗憾的照片。”每次跑热线 都想拍出人情味郝笑天说他的父亲是电视台的摄像师,所以自己“7岁开始每天拿着一个海鸥的纯手动相机玩儿。现在想来很奢侈。”不过他称自己12岁前没有拍过真正的东西,“我玩的相机里都没有胶卷,每天只是拿着相机透过镜头来观察这个世界,这跟肉眼看到的感觉很不一样,父亲要从小培养我的构图感。”
直到15岁那年郝笑天才开始他所谓的“真正感觉胶卷”,摄影作为爱好一直持续到大学,“高中毕业为了拿一个本科文凭,专业学了法律,但是同学说只能从两个地方找到我,一个是足球场,我特别爱踢球;一个就是大街上,当时就爱扫街拍照片。”
毕业后郝笑天拿起相机当了一名摄影记者,从此爱好变为职业。“最开始是跑热线,现在想来觉得新闻摄影记者跑热线是最锻炼人的,每一次都想怎么能把照片拍得更加有人情味。”说起跑热线,郝笑天仿佛有说不完的话题:“一次一个孩子被烫伤家里却没有钱治,无奈把她从医院里接出来时,那一刻孩子无助的眼神是最抓住人心的,而不是她身上的疤痕。再比如说火灾的场面,只拍火势的凶猛只是一种原始的记录,如果能拍到人在救火的场景,灾难和人性就凸显出来了。”我们应该站在最合适的位置世界著名战地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曾经说:“如果你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靠得不够近。” 对于这句每个摄影师都能倒背如流的话,郝笑天却有自己的理解,“因为卡帕是战地摄影记者,所以追求一种很强的现场感。不过在实践中拍出好的照片,应该是尽量站在最合适的位置,这个位置可能是远也可能是近,但是一定是能拍出最好效果的位置。”
郝笑天说他的偶像是中国著名摄影记者、《中国日报》摄影部主任王文澜,“觉得他拍的片子虽然冲突性不大,但是寓意特别深远,那种纪录历史变革的感觉能让人会心一笑,希望自己的照片也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郝笑天说,“前段时间他一直在看一本书叫《偶然》,知道这次拿了奖的感觉就是‘偶然’,很意外,没想到,得之我幸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