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小孔成像与摄影 - 郑立强
小孔成像必要条件,不仅需要一个黑暗的可以形成亮度差的暗箱这样一个“内部空间”,更重要的是需要一个提供这种亮度差的光亮的外部空间。这也就是说,仅有一个可以容留小孔成像之像的空间是不可以“成像”的,它必须在小孔之外,有着一种提供足够的亮度的成像物。就像几乎所有的教科书上的图演示的那样:一只蜡烛的光照进小孔,在屏幕上形成一个这个烛光的倒像,这是一个全世界都在示用的最简单又最形象的小孔成像的图示。在此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并非是一个小孔成像的图示,而是一个“摄影”的图示,稍微认真地观看一下这个图示就会发现。还是那句老话:“只有小孔,不可以成像,有了小孔,有了一个足够形成一个‘亮度差’的黑暗环境还是不能成像。只有在小孔的外部有一个有着足够亮度的某物之象,其光或反光进入小孔,才可以完成小孔成像——同时完成了‘摄影’的全部物理条件。”
一句话,那个小孔成像原理的著名烛光示意图图示的是“摄影”的运作过程,而不仅仅是小孔成像的原理。
正如我们的眼睛之小孔成像的意义,完全在于其与所见之物形成一个“呈现”与“观看”的完整配套。“摄影”的意义,当然完全在于其小孔成像与所成之物形成一个“拍摄”的完整配套。否则,眼睛和相机岂不成了无用之物,或者成了一个“无所事事之物”。
如此一来,不但固定影像术不是“摄影术”,“固定影像术”加上小孔成像也还不足以形成“摄影术”,必须还得加上小孔成像之前的即小孔成像之器具外面的事物,才可以形成完整的摄影术。道理好像很简单:固定住的是小孔成像的前身——某个物象的象之影。逻辑好像很通透:光物象+小孔成象影术+固定影像术,才等于广义之摄影。务必之当然,还一定要加上人御之术。
穷究根源,不是因为可以固定住影像,也不是因为小孔可以成像成就了摄影术,而是因为有了这个大自然支配下的世界,才成就了摄影术。以往过去对于摄影术的定位,恰恰反其道而行之:以固定住了影像,作为摄影术的滥觞,这是摄影的可悲误区。
这是关于一切有关摄影(狭义的,指现场摄影)、有关摄影术、有关小孔成像、有关固定影像术、有关摄影(广义,指名词的摄影)的一切文字与语言的记载与言说的关键命题。如同我们的每一次观看,是被看物象在前,还是眼睛在前?每一次“摄影”,是物象在前还是相机(小孔成像)在前,还是照片在前?这是不言自明的。
我们研讨小孔成像,其目的并非就事论事,而是为着一个十分明显的目的:“摄影”的奥秘。
摄影的奥秘在前面小孔成像的探讨中,已经发掘出一点支光片羽,那么要想全面地了解摄影,是不是应该继续探讨小孔成像之前的那个“所有可以成像”的大千物象呢?回答是肯定的。不然的话,光是钻研小孔成像而不顾及何成其像,成其何像,成何其像,岂非盲人摸象?
摄影术发展至今,已然庞然大物,尾大不掉。现有摄影基础理论全然不适应摄影术及摄影本体的认知。最为重要的是,“摄影”的基本问题,即每拍一张照片的最为直接的实践问题,在理论上根本是在本末倒置。以往那种光圈、快门、构图,色彩、角度、构思的陈词滥调,不能再唱下去。那种动辄拿绘画说事的拿来主义简直使摄影事业衣不蔽体。摄影之所以出现这种窘状,关键在于其一,有一叶障于影人之目;其二,没有从根本上把摄影这一事物的源头及其所有脉络解剖清楚。
横亘在面前的主要困难是,人们早已认为这是一个已经由高科技解决了的问题——谁人不会照相?盲人可以,傻瓜可以,猫咪可以,还有什么不可以?
然而,当我们把目光从紧紧盯着固定影像术上移开,从小孔成像的小孔探出头来,将目光放眼外面的世界,习惯于暗箱和暗房的眼睛几乎被炫目的阳光耀的失去视觉和知觉,等我们适应了眼前的高亮度而感觉正常的时候,视觉恢复,知觉也随之恢复。当我们能够以常态眼光看待世界的时候,我们知道,摄影人招惹上的是大麻烦——他将面对的是这个世界,或者说,他挑战的对象是整个世界。
在接受这个挑战之前,他必须明白,他接受这个挑战,必须同时接受“摄影”的必然逻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