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视觉文论

十三、双重的“小孔成像”及其交合作用 - 郑立强

小孔成像、暗箱小孔成像、暗箱镜头(小孔)成像,暗箱镜头光圈——快门小孔成像,直至当代的照相机摄影成像,演示了整个摄影工具——照相机的进化过程。这个过程比之固定影像的技术进化过程并不显得更容易或不更具挑战性。围绕着照相机的进化所跟进的各类科学种类更多更复杂,而且在时间上可称得上是更加旷日持久。就像是一场战争中最后射出的一发子弹,与先前射出的每一发子弹之比,胜利的到来始于最后一发子弹。但是把战事的胜利归功于最后一发子弹,岂不滑稽透顶。

从发现小孔成像原理的第一时间,就是与人的眼睛——另一个“小孔成像”的存在须臾不可分离的。这又一次显示出摄影术的神秘巧合及两者的神奇组合。

墨子的小孔成像发现之时,就是其眼睛对于这个世界的认识,建立在“人眼物理学”基础之上的肯定之日。这样,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摄影术一定是相机的物理学和人眼的物理学之间共同交叉作用下的共生物。

这两种——一种是“活”的,一种是“仿活”的——物理学的共同作用,必定产生着摄影术这种技术与艺术合而为一事物的独有特性。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必然产生着不同以往的任何艺术所不可能具备的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艺术方式。从中可以明确地感觉到摄影独有的定力、质力、魅力。

这是两种互相依存的共生关系。一定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发扬又互相制约的无间之道与间之道的融合与争奇斗艳。最终到达两种统一,一种是自然机制的和谐,一种是矛盾的——两种都各自具有各自特色的——在一幅影像中的自然统一。

摄影师的眼睛,在现场摄影的过程中,当然地担任着似乎是先导与主导的重要作用,这个“活”的小孔成像的“底片”,是集中于脑海中的思维着的“脑影像”。它像一架高速运转的计算机,对眼前的无数物象及其组合进行着繁杂的计算与判断,从而决定所摄物象。同时它又必须考虑“仿活”的小孔成像的各种承受能力与施展能力,或者,反过来说,在拍摄现场,照相机之小孔成像是一个有着固定宽容度的容器,最大限度与最小限度之间可以上演多少世间物象的时空戏剧,需要给人眼小孔成像预留出多少票位,以满足摄影人欲壑难填的最大胃口。

一方必须通过对方达到目的。一帧影像的完成,从来都是互相依靠又互相膨胀的妥协局面。我进时你让,你进时我让,从不退到绝境又从不进到终点。最终达到一种既是物质又是精神的二者交融之圆满——虽然有缺憾——境界,即使获得是失败的结果,那也不是这两重小孔成像的责任,另有其它。

一旦人的小孔成像与相机的小孔成像,二者与目的物象三点一线重合起来,就会发生一件大事,就是在电光火石的迸发中诞生一个造物主不曾创造的崭新的物质形态:象影。

摄影之像是自然与人类共同完成的一个全新物种。在摄影术中,互相限制是暂时的,合谋是永久的。  

分享这篇文章:

本文由  眼界  发布。

敬告:部分网络作品查找作者困难,如有侵权行为,请与本站联系。

评论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