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九、相机系统的三个功能支柱(三) - 郑立强
一部相机无论多么复杂,其功能的目的性只为解决一个问题,即产生一个由其镜头的技术规定性约束下并由感光材料或原器件约束下的象影的潜象影。换句话说,就其根本功能而言,就是小孔成象影并使此象影形成一个可供固定的潜影或潜像。这不仅是照相机的功能和目的,同时也是“摄影”的功能和目的。在达到这个目的之前和已经达到这一目的之时,完全是“小孔成像”占领着整个舞台。
一部相机无论有多么庞大的镜头群,只不过是“小孔”的变种。而所有自有相机以来世界上所有生产的那无数支各式各样的相机镜头亦不过如此。这个“小孔”和这些镜头的作用,对于一个“暗箱”来说,只有一个“空间”的作用能力或概念,即只有一个“成有限空间之象影”的概念,这句话的意思是:单纯的暗箱小孔和单纯的相机镜头,如果仅仅停留在“成像”的功能上,那么它就和“时间”无关。这“小孔”开启一天或一秒,它就成像一天会一秒,开启一年也是如此。这就是所说的与“时间”无关的意思。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时间与成像没有关系。假设永远不需要留住这个“成像”,或这个“成像”永远只为观景和“摹画”使用,那么,“小孔成像”就只是一个“空间”现象。
问题在于,要留住这个“成像”的技术条件与时间有关,即感光材料对于光的接受和作用有一个时间的参与过程,才使得“留住象影与时间有关”。但是,这不是使照片成为摄影术的理由。
于是,镜头的成像——空间技术,光圈与快门——时间技术,以及镜头与感光材料一同——感光技术,便成为照相机系统的三个支柱技术。尤其到了感光材料的 “快速化”时期,为了“控制”时间,在镜头上增加了“光圈”这一机关,在合适的地方装上了“快门”,使得在控制象影的出现时间方面,增添了新的技术手段。
于是,镜头光圈,产生了一系列的技术特性,相机快门也产生了一系列的技术特性。并且,光圈与快门的配合使用,也产生了一系列的技术特性。
由于光圈、快门、感光材料感光度在现代相机的使用中是相互作用的,才完成了真正成熟的近现代摄影术。
相机镜头(成像小孔)在摄影、摄影术中的地位,已经不需强调。它所产生的“摄影”功能,当然是多方面的。它几乎承载了摄影学中有关“空间”问题的所有工具性的任务,是大千物象“变”成方寸之影,与暗箱(机身)架起的桥梁。
相机快门在摄影、摄影术中的地位当然重要,但是这种重要性是随着感光材料的发展才日见重要的。它曾经在它的诞生的初期,是以“镜头盖”的方式出现,后来又以“镜前快门”的方式出现,最终在布列松先生的“决定性瞬间”理论的烘托下竟然登上了摄影王国的国王之位。使得摄影术凭借着这一发源于“快门”时间及拍摄时机的理论,大有取代小孔成像和摄影绘画论的风头:摄影是瞬间的艺术。十分可惜的是,“快门决定”论明显地先天不足,后天不良,在抛弃“绘画论,向摄影论的怀抱只迈进了一步。只此一步就被冠以整个摄影术的精神及理论重载、旗帜重载,显然大而无当。而且,由此带来的”误导“,不知牺牲了多少条”摄影性命“。凡从”绘画论“中逃脱出来的,几乎全部又倒毙在瞬间论之下。
“瞬间论”的实质,仅仅是一个具体摄影人具体的对一个光物象空间景物的位置关系(其中必有动体)的“时机”的主观判断与实施。从浩如烟海的摄影作品宝库中所占有的数量中可以看出,不过万分之一的比例。可以判定,其不过是以一技而取胜的范例,不足以以此为训。而且,只有初学者才会把拍摄时机与百分之一秒的“快门时间”和“瞬间艺术”这三者等量齐观。
照相机系统所照其相,所摄其影,就是把大千物象中所摄物象这一“时空物”运用“小孔成像”这一来自“时空物”的物理与光学原理——现象,化作照相机中的另一种“时空物”。
照相机中的“时空物”完全是大千时空物的一个镜中“小对应物”。它的得来,依赖相机本身对“时空物”的三个技术功能的合力作用。小孔——镜头所起着反转“空间”的作用,镜头——快门——感光材料所起着留下“象影变潜影”三项作用。合三为一,缺一不可,即便这样三者又是互相制约的。
照相机的这三个技术单元,如同鼎立的三足,得以完成摄下影与像的工具式任务。它和摄影人的智慧一起,才能互为完成摄影之龙的点睛之笔。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