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视觉文论

三十六、摄影人系统(三) - 郑立强

摄影人在现场摄影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承担着最为复杂多变的艰巨任务。首先,他要针对光象、物象、相机三个系统各自繁杂的既定现象与变化现象心中有数。其次,又要对这三个系统交织在一起所产生的复杂关系了如指掌。第三,也是最不易的,是摄影人所要扮演的双重角色。一方面,他要把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认识,清醒地了解自己的既定需求和可能遇得的机会,一方面还要掌控自己的能力并不允许过分地受感情和冲动的支配,换言之,就如同将摄影人一分为二,一个在现场紧密地参与统一场中四位一体的合谐运转,一个跳出这个圈子,像外人一样地冷静、客观、不偏不倚地评价眼前发生的一切。他知道,在现场摄影的过程中,最可能发生两件事情会使摄影失败:一是光象与物象两个系统提供不了摄影人理想中的所求之物;二是提供了理想中的所求之物,但由于摄影人的某种疏忽而发现不了个中的机会或错过机会,而这个疏忽又有两个最为可能的原因:一是摄影人尚不足以达到这个水平;二是摄影人在现场情绪低迷或亢奋,错过了只有在平和状况下的警敏才能发现的机遇。

摄影人在拍摄现场最忌讳的就是情绪的“低迷”、“纷杂”、“亢奋”,尤其是后者,往往使不够级别的物象主题凸显,好像十年一遇一样,得到其物象之后,或当时拍定之后凭预想就已发现是“感情代替了政策”。

摄影人现场情绪的低迷、纷杂、亢奋三者,都会与客观的观察和冷静的处理相冲突,从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在摄影现场的摄影人最好的情绪状态应当是只要一进入现场,就要自始至终保持心无旁骛,物我两忘,心如止水般地状态,精神高度集中,身体完全放松,如同人的全体只剩一双眼睛和大脑。

现场摄影状态下的摄影人,完全不是惯常状态下的常态人。常态人的状态是安然、自信、心情怡然、步履稳健、目光顾盼有神。而处于“摄影”状态的摄影人,没有无端的自信,心情看似茫然,步履忽左忽右,旁若无人,介于常态人与梦游人之间的一种亚梦游,即使端坐不动,眼睛和大脑却没有片刻停顿。当然这是一般而言。

 “摄影”是一项极其艰难的精力与体力的没有尽头的跋涉,并且收效甚微。一个摄影家一生能有几幅流传于世或被人记住的作品已属凤毛麟角,况且大多数人艰苦努力到头来好像是变作了养家糊口的劳作被淹没在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影像洪流之中。摄影行当一则是因为世俗对“摄影”的偏见,二来是因为摄影人自己的作为对这种偏见助纣为虐,因为他们自己也说不明道不清。“摄影”为什么难,一幅优秀作品,如何来之不易,如何是集天地之华、人文之精的存世孤品?如何是集万物偶然于一得的永不可重复的时空宠儿?对于“摄影”四位一体才能留住的宇宙进程,得到这永不复返的真实记录的价值,应当怎样估量?

得到一个影像,有时可以很容易。例如大家都知道的,盲人可以拍照,傻瓜可以拍照,童稚可以拍照,即无视力、无头脑,无训练的“三无人员”都可以凭借高科技的相机拍出说得过去的照片或影像。但这类照片和影像与之一个精于此道的摄影家所得的照片或影像而言,中间无疑相隔一道万里长城。

真正的现场摄影是一项系统工程,即使是拍摄一次也要收到这个系统的无情的制约和掌控。这个系统工程,在我们的分析下已经呈现出它的雏形。作为一个认真的摄影人,至少要在以下方面有所充分准备,才有可能谈到胜任。第一,对自己需要什么题材,了解什么题材,熟悉什么题材,“应拍”与“能拍”到什么题材,如何才能达到目的,应明镜似的清楚。第二,具备相应的眼力即观察能力,审读光物象的能力即判断能力,尤其要明白千变万化的空间主体物象呈现并同时判断它的内容形式、形式内容以及影像预想的能力,包括发掘出该题材的各种可能性的能力。第三,有熟练掌握相机系统全部技术取得最佳影像的综合调控能力。第四,需要抓住时机时能抓住时机,需要等待时乐于等待,需要放弃拍摄时能放弃拍摄,需要拍清楚时拍清楚,需要拍虚幻时拍虚幻。即对“时空”的定位点的敏感,以及每一次需要相机稳定时丝毫不动的处置。

既然“摄影”的事情是由摄影人挑起的,就应当做好份内的事。摄影人要面对的几乎是现场摄影统一场内所有的事情。他要对光象系统、物象系统、相机系统和自己,有一个清醒的、全面的、具体的认识。他要有得体、平和、冷静状态下的机敏的心态,在进入现场的同时,使全身心的能量不动声色地运转起来。千万别误解心平气和、不动声色是消消停停的无动于衷。常言道,喜怒不行于色,泰山摧于前而不为所动,讲的是一种定力,是基于对这个世界最根本性质的认识并依靠这种认识,才能得到一种“禅”态,没有这种定力,若偏冷则“枯”,偏热则“花”,都会程度不同地使眼力带“色”,使心思带“乱”,不能“中庸”地评判被摄对象的呈相、呈义,并影响到预想的客观性,使现场评判与结果失去准绳。

分享这篇文章:

本文由  眼界  发布。

敬告:部分网络作品查找作者困难,如有侵权行为,请与本站联系。

评论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