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视觉文论

四十、现场摄影统一场(二) - 郑立强

现场摄影的实质是由物(光物之象)及物(相机)而致物(感光材料),正是这种由“物——物——物”的创造过程式,说明人的作用只能是间接地,或是有限直接地参与摄影,然而摄影人却有主导这一仪式的主持人作用。

光物象是天成的,相机与感光材料是预先置好的(在工厂里,由另外一个人群做好)。假使一块石头的落下可以击中快门按钮的话,也可“摄影”。这就是摄影术独一无二的性质。

无论是三无(盲人,无视力;傻瓜,无意识;孩童,无思辨)人员的一按,还是一种神圣仪式式地庄重一按,这个过程的外在形式,都一致地为人们眼见为实地认定摄影的“简单”提供依据。尽管其间有着海量的“质”的差别。然而,摄影人并不直接造像是不争的事实。

在现场摄影统一场的起承转合过程中,其直线的过程表述方式如下:光物象(相)人视像镜成象影摄潜影。其中插入摄影人在各个阶段上的观察与预想及判断式想象(心像),包括影像预想和技术预想。在此有必要声明,这一过程,不包括照片之象。这并非遗漏,而是现场摄影的过程,照片并没有出现,也没有参与“摄影”。在现场摄影之际,照片之象还没有诞生。

光象、物象(相)、镜像(象影)、潜影、心象(预想)五“因素”,在实际摄影活动过程中,经常性地呈交叉或跳跃态出现,这是因为现场的情况是复杂的,思考、判断与调节、掌控、修正经常性地改变所致。

从光物象到镜象影到心预想直到潜影生成,这个过程是摄影人针对欲摄物象的呈现,以相机的镜影(摄点的综合)呈现,与自己的心像呈现进行比对,并以心像呈现去估量前两者尽可能地达到或最大限度地接近达到(不可能尽善尽美地完美达到)可能获取满意的潜影可能性,如达不到,就要进行调整(摄点)。一旦最大限度地完成了这种估量,也就到了按下快门的临界点了,此时假如需要“时机”,那么就聚精会神地“等待”这个时机,如不需要,就可以从容按下快门按钮。整个过程,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也可能在几分钟、几秒钟、几分之一秒钟内完成,要看当时的情况来定,有时可以从容不迫,有时需要当机立断。

优秀的摄影师,在观察视野物象或所摄物象时,其反应是很快的,其观察判定视野目的物的“成色”,同时与心象的“理想度”判断交替进行,甚至脱离相机的镜像直接快速考量。平庸的摄影师大多只依赖眼像(直接地见啥拍啥)与镜像,被相机牵着走。这是一种“直截摄影”,或自然主义摄影的写照。

现场摄影统一场最为重要的意义在于:统一。其中每一个系统、每一个阶段、每一个环节,都是以“统一”的态势呈现,以“统一”的视知觉观察与判断,以统一的预想去比对,以“统一”的技术手段最后定格。对光物象的观察、审读、判断、取舍不可分而视之,对镜像的观察和判断,对心像的反映(预想)更加不可分而处之,对技术手段的取舍当然更不可能“拆解”使用。

应当指出,每一张来自相机拍摄的最终照片、影像的产生,都无一例外地来自现场摄影统一场这一过程。不管有没有意识认识到,它都必然地经历这一大系统由摄影者全面地掌握。优秀摄影师、平庸摄影师,傻瓜摄影师差别,仅仅在于耗费的心思有多少,层次有多高的不同罢了。

换句话说,任何一幅照片(当然指相机所摄)无论是大家名作还是傻瓜一按,其产生的过程,一定是经历了“光象、物象、镜像、潜像”这一过程。在快门开启的一瞬间,只要它的结果还能产生一个影像,那么,现场摄影统一场中四个系统的综合作用就会一股脑自动进入相机生成潜影,概莫能例外。

直白些说,一张摄影作品中,有所摄光物象,有相机的成像功能,有摄影人的某种掌控。此外,没有其他。

我们理解的、所指的摄影,就是使用相机(小孔成像)成光物象之象影。一句话,现场摄影统一场就是指光象统一普照物象;摄影人选择所摄物象的取景器统一“框取”;照相机在一个统一的点上,收取于相机统一技术囊括中,产生一个统一进入相机的象影。

分享这篇文章:

本文由  眼界  发布。

敬告:部分网络作品查找作者困难,如有侵权行为,请与本站联系。

评论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