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九、 决定性摄点简论 - 郑立强
一、什么是摄点
狭义来说,拍摄时,相机快门闪动时,相机所处的位置点。摄点是这个镜箱或相机由小孔或镜头到结像面的一处空间体积。为了方便或为了“将就“约定俗成的习惯用语,还是把相机在哪里拍摄,哪里称作摄点。广义来说:与现场摄影有关的一切因素,包括条件、技术、设想都在这个点上实施和完成。无论是泛泛之作还是经典之作。
很少有人真正关心摄点这个似是信手拈来或不期而遇的东西。在拍摄时,有摄影常识的人懂得关心“决定性瞬间”,因为它是拍摄时机中带有决定性成像成分的。(即使不带有决定性的那个时机性,快门也是瞬间启闭,就此已把成像收入囊中)。快门的闪动和摄影的完成是同一件事情。由此产生“摄影是瞬间艺术”这样的终极定义。但是,快门只是相机控制进光量的一个部件,就此概括摄影这个系统工程,十二分地轻率。在快们启闭之前,都发生了些什么?摄影人在摄影现场都做了些什么?快门为什么可以按下?快门既然可以按下,说明摄影的一切前期工作都已经“准备”好了。
二、“摄点”概述
A摄影的包容性
摄影是一件奇妙的事物,它的奇妙不仅在于它可以得到一个结焦面上的像影,同时还得到在感光材料上的“潜影”(胶片摄影),得到一个即显的“屏影”(数字摄影),还在于它把摄影这样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隐藏得若无其事,隐蔽得不见踪迹。于是今天,“童稚”可以摄影,“傻瓜”可以摄影,“盲人”可以摄影。这类“三无”人员,即无知识、无意识、无视觉的“可摄影”人,只要按下快门即可“摄影”。这类摄影极有可能完成的是一次“不太好”的摄影,但“不太好”的摄影,毕竟也是摄影。事实上,许多生物,甚至许多外力,都有触发快门的可能性,亦即可以完成一次摄影。
干万不要就此以为摄影的“鄙陋”(应当看做奇妙)。这不是摄影的原罪而是这个机器(相机)的“天性”使然。摄影的这个工具,天生就可以生成外来物象的象之影。因为这个工具,遵从的就是一个天生的自然界的物理原理——“小孔成像”。就此可以说,按不按下快门并不重要,因为当年的“镜箱”并无快门,是用来给画家们摹画的工具,摄影家们鹊巢鸠占,把这暗箱改造成“相机”。画家们从此知趣地退出,收拾行囊远走他乡。在摄影术完成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个黑匣子还是没有快门。没有快门一点也没有妨碍摄影术的完成。关键是小孔自己可以成像。摄影只不过是把画家们摹画的地方,换成了某种感光介质。无论什么,只要在相机的“取景范围内”,无分缘由,皆可成像。
B成像在(暗箱)小孔,小孔在哪里成像就在哪里摄点就在哪里。
摄影的核心问题是小孔成像的这个暗箱小孔和这个被成象影的“象”。首先得有这个“象”。
大千物象,人眼可以看到,相机可以摄到。在人眼称“视点”,在摄影称“摄点”。在人眼接受物象的反射光形成脑像。在摄影,被摄物的反射光形成镜像影。在人眼,这象是万万拿不出来的。用摄影术摄下象影感光于感光材料之后固定下来,才可以给大家看到。
所谓看到、摄到,皆有一个看和摄的空间位置。作为观看,眼睛在哪里,视点就在哪里,作为摄影,相机在哪里,摄点就在哪里。
C成像在摄点开始并完成。
对摄影来说,有台相机不是已经够了吗?相机并不是那个“摄影”的最先决、最重要的前提吗?如果就此打住,许多摄影人的常识也就是到此止步,包括“三无”人员就是这样的。
真正意义上的摄影,要看摄影家都在其中做了些什么和发掘出了什么。真正意义上的摄影要给世人带来全新的感受,产生料想不到的视觉福祉。摄影的触角开始在时空的广度、深度和时度上囊括了无垠的光所能及、人所能到、眼所能见、机所能摄的地方。而这一切从视点开始到摄点终结。
D组成摄影即摄点的四个必备条件
小孔成像唯一的缺点是它不可以凭空造像。反过来说,它的最大优点是它可以凭实造像。就是说“摄点”前必得有物可摄,它的成像得有物之象可“成”。当然,首先得有“光”照亮,并有人参与操控。就此我们可以看到,摄影由四个条件组成。这四个条件分别是:第一,要有光。第二,照亮物象。第三,要有相机。第四,要有摄影人来自始至终参与操作和控制。
以上是组成摄影的四个系统。在实质上,这四个组成部分之所以成立,完全是小孔成像的性质和特点所规定的。是摄影的实践,当然包括理论在内的基础点和出发点以及终结点。是它产生并标志了与其它一切技艺门类的边界。有了这个边界,我们将在这里耕耘和收获;有了这个边界的界定,伪摄影与伪摄影理论将无处遁形。
三、摄点里究竟都有些什么
当确定了摄点(拍摄位置点)
a有(相机前)拍摄的题材物象,即已经选定的拍摄主题
b有这个拍摄主题的各种光线条件
例如光线的强度(照度),性质(气象条件:如阴晴雨雪。季节条件:春夏秋冬。地理与海拔高度条件),照射方向,光照的一日四时(早、午、夕、晚),照射角度,色温等。
c有被摄物象各种形象条件
①形相②色相③质相④明暗相⑤体量相⑥透视相
⑦内容相⑧意义相⑨想象相等。
d有被摄物象之间的相互空间关系和相互形象关系
①体量关系(大小)②左右,上下,前后关系③互相位置关系④主次关系⑤明暗关系⑥色相关系⑦面积关系⑧透视感觉关系等等条件。
e有这个拍摄主题的拍摄范围
决定拍摄范围的因素有
①相机大小②镜以焦距③拍摄距离④拍摄角度⑤景物大小
f相机准备拍摄,针对被摄物象
有①曝光组合(光圈快门联动)②景深组合(与取景范围镜头焦距,光圈大小,拍摄距离,调焦点有关)③感光质介④感光介质的感光度⑤快门时间⑥拍摄时机等等条件
j有以上种种的观察,判读,选择,加上摄影人综合能力的思考 (此不一一赘述) 。
以上所述可以看出,摄点意味着“摄影”的一切因素,包括条件、技术、设想之和。
四、摄点是一个具体的时空概念
许多摄影人举起相机欲摄之时,伺候的是要抓那个所谓决定性瞬间,而全然不知他欲摄之物有无拍摄价值。可惜的是,有相当数量摄影家也是如此。优秀的摄影师在拿出相机或举起相机之前,是用眼睛的视觉代替相机取景器的,原因在于取景器罩住的那个物象的综合价值,相机自身“不能评判”,而只有摄影师的视知觉可以评判。优秀的摄影师最多考虑的是在合适的时间出现在合适的地点,寻找到合适的题材主题。如果解海龙先生不在那个特定的某年某月某时出现在某省某县某乡某村某小学教室,不看到他的那个“大眼睛”,不用他已用的那个摄点,他那惊鸿一瞥还有可能摄得吗?可以肯定地说,改变其中任何一个“某”就绝不可能拍到或拍好这个“大眼睛”。难道他不是由于某种机缘出现在现场的吗?他可能事先并未料到,然而事实却出现了。这照片只能诞生于这照片的摄点上。
五、摄点即摄影构象
“摄影构图”一词出现在与摄影有关和与照片(影像)有关的一切场合,是频率最高的。说出此词组即为“内行”。如果为此写一本书那就是专家了。说得越多意味着越不明白。人人明白的事无须多说。有一个专家为此写了一本六百例的大厚书,当然他并没有写穷尽,够可怕的。
凡摄影,根本就没有构图这种便宜事!面对大千物象,面对视野延伸重叠的千百物象,面对所摄主题范围内的众多交杂的物象,“图在哪里”?面对立体时空物象,移步换景的物象,找到其最佳摄点的目的,将众多物象组织起一个用于摄影的“物象秩序”。
其实摄影的“构象”(构图)只有一件事,就是找到一个摄点。在这个摄点里,构象(构图)就在里面。有一万个摄点即有一万个构象(构图)。这就是摄影构象(构图)的事实。无论是成功的拍摄还是失败的拍摄,都不是构象(构图)的成功或失败,而是摄点的成功或失败。
“构图”的说法是最初画家转行带给摄影的“嫁妆”。他们完全不顾(他们实在也不知道)以下事实:摄影是在运动作战之中解决问题的。笔者有相当资格知道,画家们写生于“架上”,就是奔着构图去的,但此构图非彼构象。“图”的解读与“象”的解读相去十万八千里。
摄影构象与人眼所见的眼之构象状况几乎一致。人眼所见,即所见即构象(构图)。摄影构象,即所摄即构象,两者都是小孔成像”的构象:视点动,景物变构象变。视点停,所见停构象止。摄影高手在拍摄现场与其说是在精心“构图”,不如说是在寻找最佳构象点(摄点)。构象即摄点,相反也一样。据说当今每天都有10亿的影像诞生,大部分都是随手一举手机所摄。没有一帧没有“构图”。所以,相机(构象)所摄即所构象。
退一万步说,摄影意义上的“构图”与绘画意义上的构图从来没有一丝一毫的相同之处。有一架相机便意味着它“可以”拍摄,可以拍摄便意味着“可以”构图。当然,摄影并非没有精心选择“构图”之事。一个摄点,有没有与此俱来的构图是一回事,好不好是另一回事。那10亿个构图若是都“好”,从此,专业摄影师便无饭碗可言。
六、一旦选定拍摄现场摄点便具有决定性意义
应当客观地看到,出现一个“摄点”,必然是在来到一个摄影现场,拿起相机起了拍摄之意之后,即需要“摄而得影”之后。一且进入将要摄影的状态,便是进入组织起一个“摄点”的各项准备工作中。而最终选定了一个摄点,便决定了这一次摄影的几乎全部的命运。对于“摄影”之摄点的“严重关切”,赋予它决定性的含义,并非言过其实。
七、一个摄点是一次拍摄的全成因集大成
在前文“摄点里究竟都有些什么”章节当中已经说明,摄点几乎包括摄影的全部内容,即包括于时空下的光、物、人、机四位一体的所有“努力”。
它远不止是一个“点”,一个放置将要拍摄的相机的位置。它必然包括这架相机上已经框住了所摄主题和所摄范围,它包括了所用相机的大小与相应的镜头,调好了镜头焦距,曝光组合,取景角度…等一整个一系列摄影的技术手段,它还包括摄影师全部综合素养并处心积虑给予眼前所摄物象一个价值选择,以期得到一个有价值的影像,完成一次或是“镜子”或是“窗口”的摄影行为。这个摄影师在实际上既不能创造光与物象,也不能创造摄影工具,因而他与真正意义上的创造无缘。他只是给了他的镜箱一个创造性的空间位置。他在摄影中真正所能创造的,只是一个摄点。深有意味的是,对于摄影来说,这就足够了。
八、摄点的独立个性及意义完全来自于摄影原理小孔成像的独特个性和意义
小孔成像的独特个性由一个简单的事实即可看出:前文曾述“三无”人员在当代的“成功”摄影,说明了摄影是由一个“工具”的功能完成的。可操作即可摄影。摄影本体意义上的前提是,必须具备摄影的四个要素,即有光有物有人有相机而缺一不可。不是所摄之影是否优劣,而是这个工具本身就是一个自已会成像的工具。所以说,在摄影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不止只有大家所公认的“决定性瞬间”,具有“决定性”头衔的,实在是可以分配给“光”、“被摄物”、“摄影人”和“照相机”。这摄影的“四项基本原则”中任何一位不可或缺,当然当之无愧于“决定性”。
九、“决定性瞬间”在摄影中所扮演的角色
由于摄影基础理论研究的匮乏,直到现在,“决定性瞬间”理论几乎主宰了摄影基础实用理论的中枢神经。如果事情真是这样,摄影基础理论毕其功于此役,自然是可喜可贺。但是,简单的事实是,绝大多数影像的取得,并不需要一个“决定性的瞬间”。而且,这个既是“决定性”又是“瞬间”它的含义十分模糊,如果百分之一秒是,干分之一秒是,那么一秒是不是,三个小时是不是?慢门是干什么用的?“T”门又如何?
a“快门”里都有些什么
快门的功用只有四种:
一种是与光圈配合取得适当的曝光量
二是景深
三是用较快或较慢的快门开关时间凝固或虚化动体物象。
四是在特定物体运动到一定位置时释放快门(决定性瞬间),仅此而已。
而以上四点只能在摄点上来做成,才有摄影的意义。
b布勒松先生“决定性瞬间”的含义
是被摄物象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趋于最为恰当时与之配合的拍摄时机。即被摄物象之中有动体存在,这个动体移动的位置与不动体之间必然有一个最“恰当”的空间位置,动体一旦到了最佳位置就到了拍摄的最佳时机。如此说来,事情再明显不过,布勒松先生那著名的“决定性瞬间”名作的决定性瞬间,是在那一次摄影的物象之间最佳位置关系的最佳时机点所摄。反言之,如果不需要物象之间最佳位置点,便没有什么最佳时机点。
物象之间最佳位置点当然是一个时空概念,决定性瞬间的核心或前提,并非是一个快门开关瞬间,他的拍摄时机决定于他判断空间关系恰当与否。事实上,任何一个必须用较快快门时间“抓取”的被摄物,一定是它的空间呈现,在相互位置变动中最精彩的位置态势。
布勒松先生并没有注意到,至少他没有说到,他拍摄这些名作时,他的摄点的功劳,是不是远远大于他神奇手指经典的一按?这是可以理解的:只有按下快门,影像才能得到。但是,他这次摄影的摄点换做另一种可能,他的作品会是一个什么样子?举例《圣拉扎尔车站后面˙法国巴黎˙1932年》假如,他相机的拍摄距离远十倍或近到一尺;拍摄角度上下左右各大30°;假如他的相机镜头不是标准而是16mm或200mm;假如他用的光圈扩大或缩小三档;假如他用24×20相机;假如此时正在车站前面而不是在后面,等等。以上“假如”都意味着“摄点”的改变。以上“假如”当中的任何一项变化都拍不上或毁掉这幅杰作而使之成为另一个样子。这便是改变了摄点,就改变了结果。时至今日高科技使得时间上的抓取“决定性瞬间”已经没有了技术含量。高速连拍可以得到最优秀的时间段影像,人人可为。但是为什么优秀的影像反而更少了?原因一是所摄物象“不优秀”,而不是瞬间不决定性了。二是物象相互关系“不优秀”,还是摄点不优秀。摄点不优秀,一切别指望。
布列松先生的最大功绩,在于摄影世界基础理论有了第二次(亚当斯区域曝光理论为第一次)向其它艺类展示摄影本体独有魅力的理论建树,尽管是局部的建树(亚当斯先生也是局部的建树)。
十、不应沉溺于快门的瞬间性
决定性瞬间是一个时空概念,却被误解成一个在摄影中掌握快速快门使用是摄影主要诀窍并上升为理论,甚至成为摄影的主要宗旨。先前的摄影实用理论夸大了快门的作用,更别说定义了摄影的本质意义。快门只是摄影的小有作为的功能器件,岂能因此而无视现场摄影的整篇大文章!快门的声响不是子弹飞出枪膛将致人死命的声音,而是放物象的反射光进于机身来的开关门声。它在最初时要许多个小时,而最终会悄无声息(高科技一定会实现)。快门开闭的时间长短,是根据拍摄条件拍摄需要与光强条件和感光条件决定的。否则,豆腐应称为瞬间食品,因为凝固剂一下锅,豆汁会即刻凝固。战争应称为瞬间杀戮,因为扣扳机和按核按钮都是瞬间行为。“摄影为瞬间艺术”,不仅不能成立,反而相当贻笑。
快门的意义最主要的是放多少时量的光进来。附带的意义是快些可以凝住动体,慢些可以使动体的影像虚化。一些影像确有“瞬间”产生的艺术性的决定性,这种影像不到全部影像的百万分之一,大多也只能归到技术的技巧性一类。此类技术性技巧,何止千万,不应竟至于以偏概全成为“摄影是瞬间的艺术”,有误人之虞。
十一、摄点不是“摄击”之点,而是收受之点
正如眼睛看到事物不是眼睛射出光芒照见事物。
摄影与摄点不是要击中或已经击中了什么,而是物的光象击中了相机之眼”。不了解这一点,不能算真正了解摄影。从这个意义上说,摄点应当称作“受”点。“接受”,才是小孔成像、相机、摄影的真正行为方式与样式。“接受”与“射击”的含义有天壤之别。这是人类与自然和社会的大关系中根本的立足点与出发点的不同。是认识摄影使用相机,对待自然与社会的根本态度,是自一开始便立判高下的摄影观的层次不同。摄影人在摄影中“不能尽兴创造”这一事实本身,已经告诫人们“接受”不可能是予取子求那样的得意。
实事求是当然是任何一项事业的必需信条。“接受”这一事实可能是一件始料未及之事,但我们无从选择。看看那些索取无度的摄影者疯狂扫射所“击中”的都是些什么“猎物”(“打鸟人”等除外),就会一目了然。
十二、摄点与决定性摄点
对于每一个照片(影像)来说,它的摄点对它来说都是决定性的,这是摄点的第一层含义。对于拍出优秀照片(影像)的现场物象来说,它的决定性的摄点是相对于比它差、很差、极差的物象而言的。这是第二层含义。
十三、摄点还有如下特征
1.最终视点。有第一视点即为摄点的,有多个视点甚至几十个视点之中选择出摄点的。
2.被摄物(物象独体、组体、群体、阵体)互相空间关系和光物象最佳呈现样貌之视觉最佳点,是因人而异的。因而摄点永远是因人而异的,因而,照片(影像)没有相同的。
3.拍摄时全部相机技术功能落实处。
4.最佳摄时机的空间着落点。
5.具有唯一性。
6.它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性隐蔽得十分微妙,即它同时可能具有时代性。
7.个人独有的认知性。
十四、长期被忽视被遗忘的摄点
很难想象出如此重要的摄点,180多年来被忽视、被埋没、被遗忘是出于什么原因;很难想象这个每天被重复上亿次的光物象的入口和即将成为照片的象影之潜影的出口这一要隘,会被熟视无睹,视为无物。摄点承载之重,至今没有一个相应的名份,勿谈光彩。像这样于摄影有关键重要性的事物,正是破解“照相”之奥秘的突破口,正是摄影基础理论的基石。看清了它们,许多现实的理论及实践的悬案、笔墨、口舌官司,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纠结,极有可能不论而解。
至于事先能否判定某个摄点是否产出伟大、杰出、优秀或是渺小、一般之作品没人能说得出。这是摄影的魅力。当事人端立于摄点之侧,只能尽人事而知天命。即便“摄点”今天还寂寂无闻,相信一旦知其魅力,影人善摄之智会更上层楼。
眼下应该做的,应是为摄点正名,还不算太迟。即便永远不为人知,它依旧在那里默默工作。
十五、需要一再提醒的是,最佳的摄点,一定是针对最佳的被摄对象为前提条件。没有上佳的被摄对象,最佳摄点从根本上说便没有存在的可能。反倒是找到一个上佳拍摄对象,摄点有些瑕疵,一般不碍大事,只是做不到无可挑剔而已。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