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摄影语言简论 - 郑立强
摄影语言简论
一、 摄影语言的含义
“摄影语言”一词在最近十年应用甚广。始终不见一家之言,专题说说这个“摄影语言”,“摄影语言”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似乎不应奇怪。因为我们大概连“摄影”是什么定义,其“语言”又是怎样,都不甚明了。所以,有必要较为认真地进行一下梳理工作。
1. 什么是摄影
什么是摄影?手头常用的有两部词书:一部是上世纪77年版的《词海》词语分册(上)(下)两大本,一部是1983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令人惊奇的是,像《词海》这样一部收集了九万词目的大书,竟然没有“摄影”一词,也没有“照相”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终于找到了“摄影”这个词组,曰:摄影1通过胶片的感光作用,用照相机拍下实物影像。通称照相。2拍电影。又在稍后的照相词条中见到照相一词:摄影的统称。也作照相。
由此可以看出,一方面“摄影”一词在我国的语词体系中出现的很晚;另一方面,即使出现于词书,其解读也太过简单。当然,数字摄影术是近十多年的新兴事物,上个世纪的词书,不可能出现它的踪迹。
再来看看世界上对于解读“摄影”最为受到推崇的美国人苏珊·桑塔格,其著作《论摄影》被称为摄影“圣经”,对此是怎样论述的。她在序言中写道:“这一切开始于一篇文章——讨论摄影影像之无所不在引起的一些美学问题和道德问题;但我愈是思考照片到底是些什么,它们就变得愈复杂和愈引起联想。因此一篇催生另一篇,另一篇又催生(我自己也感到困惑)另一篇,如此等等——一组逐渐发展的文章,讨论照片的意义和历程——直到我写得够深入了,……可以用较理论性的方式来概括和扩充;以及可以收笔”。以上是苏珊·桑塔格《论摄影》序言中占三分之二篇幅文字的叙写。当通读完《论摄影》全书,直至最后一篇《影像世界》最后一句,“如果有一种更好的办法,使真实世界把影像世界包括在内,那么它将需要不仅是一种真实事物的生态学,而且是一种影像的生态学。”——我们已经明白,苏珊·桑塔格的《论摄影》,分明是在论“照片”论“影像”。她的“摄影”是照片。
同样地,在瓦尔特·本雅明,约翰·伯格等等摄影理论大师与巨匠那里;在我们可以看到的中外有关“摄影”理论的汗牛充栋样的文本海洋中,人们不约而同,无一例外地认为摄影与照片,摄影与影像是一回事。谈论摄影只是谈论照片。谈论照片就是谈论摄影。
事情好像不是这样。把这两者视为一物,一般来说是“概念不清”。但是,一旦和摄影的事实和实践经验对照,事情可能就没有这么简单和无害。通过简单地推理和思辨,或者只依据常识来分析和判断,甚至仅仅依靠知觉来估量,“摄影”一词,是动词。有研究确认,它有十四种用法,全部为动词的用法。因此我们可以认定摄影应是一个专用词汇,特指摄影的行为和正在摄影的过程。
但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摄影一词已经被宽泛化,几乎所有与摄影有关的事情都可冠以摄影称谓。其中尤以“照片”为甚。
关于这一点必须分得清清楚楚,不能有丝毫含糊。在“照相”没有演变成“摄影”之前,“照相”一词与照片一词是两种事物不会引起任何误解,因为 “照片”,不会与“照相”产生任何可以混淆的可能。没有一个人会认为照相就是照片,或者照片就是照相。但换做“摄影”之后,事情就出现麻烦。
计较这些,显然有着不可绕开的实际意义。因为摄影语言之命题的解答,是针对“摄影”的。换言之,“摄影语言”不是“照片语言”。
我们只要认真地、务实地解剖一次摄影的过程,就会清楚地看到摄影的语言是哪些东西。当然,这是一次全新的尝试。说全新盖因为以往的“摄影语言”解读,总是从照片、影像入手——正如理论家们一百七十多年来义无返顾地做过的那样。他们忽略了“摄影”的基本事实和这一事实的程序:摄影与照片是同义反复还是两个事物?孰先孰后?孰主孰次?孰本孰末?孰因孰果?一句话:一张照片或一帧影像是从哪里来的?在摄影的时候,照片还没有出世,没有先于“摄影”的照片或影像。
区别开正在摄影的“摄影”和照片的误为“摄影”,这工作是一定要做的。这认识是一定要分清的。正在摄影的本身和照片的本身,分明是两个事物。或者说,摄影家认为的摄影常常是现场正在施行的摄影。理论家们认为的摄影常常是照片或影像,这是不严谨的、错误的。
严格区分“摄影”与“照片”的区别,此事看似事小,实则关系重大,它是摄影理论与实践之中,一个带有根本性的认识和实践方向的核心概念。如同耕种和粮食,打猎和猎物的关系,万万不可混为一谈。多年来,摄影理论与实践中的多半麻烦即产生于此。
2. 什么是语言
什么是语言?词书上说:“语言,口语和文字,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的一定的系统”。其表达和交流的方式,口语需要与听觉对接,文字需要与视觉对接。
把“语言”嫁接到“摄影”上,实在是一种极为大胆的义举。我们当然不会误解专家们创造“摄影语言”一词的用意。既然前有“绘画语言”、“戏剧语言”、“建筑语言”一说。
对于语言学的“语言”二字,我们还是尽量少谈为妙,一则那是另一个领域,水比摄影还深。二则“摄影语言”的提出本来就是一个借用和类比,只要它能达到形象比喻的目的。
3. 摄影语言的含义
现在,我们可以说,既然本题是用“摄影”来界定它的“语言”,那么理当规范在摄影的范围之内。同样,阐述摄影语言的任务,一定要在摄影这个范畴去完成。
在本文“什么是摄影”一节的文字中,已经把摄影和照片这两个不同的事物区分开来。现在要把“摄影”和“语言”两个不同的事物合二为一。既然谈摄影的语言,那么至少理应要给“摄影语言”一个较为清晰的轮廓。
语言的形态一般有两种:口语形态与文字形态。前者为动态语言后者为静态语言。动态的口语是稍纵即逝的,对此的接收必须用耳朵——听觉。在摄影的语言中,首先要排除这种语言形式,因为摄影的语言不可以倾听。如果一定要借用“语言”的含义来组合摄影,就只剩文字语言——静态语言这种形态。但是,摄影的语言完全是动态的语言(只有照片、影像的语言才是静态语言),这就非常麻烦。于是我们权且不管这些,才能“语言”下去。于是,只好回到用摄影来限制语言;摄影的语言,应理解为:摄影人可以用视觉看到,可以用相机拍摄到的大千物象的一切形象呈现。换句话说,摄影的语言就是“我们看到并拍摄到的是物象的“象式”呈现。用一个公式表示:光·物的呈现+摄者观看·相机拍摄=摄影语言
二、摄影语言的产生及基本样式
摄影语言的产生来源于摄影的四个组成部分
A 摄影的四个组成部分
组成“摄影”的种种条件,看起来十分复杂,好像无处下手,但归纳起来不出以下四种:
第一、 光象(光照系统)
第二、 物象系统(被摄物)
第三、 相机系统
第四、 摄者系统
其实,早在小孔成像原理发展成为画家作画的工具时,“摄影”已然十分健全和完善了。所不同的仅仅是把画纸换成感光材料而已。这四类不同的独立的事物,有不同的性质与作用,形成四种不同的摄影语言形态,所以必然地需要分而述之。
B 摄影语言必然也必须产生于摄影本身
正因为有大量其它技艺的语言入侵,使得解读摄影正在向支离破碎看齐,尤其当“照片(影像)”成为“摄影”的借口与化身的时候,这种危险更加隐蔽。在此析解摄影语言之时,有必要正本清源:摄影就是人用相机拍摄光之物象,盖无其它。
c 摄影语言的“语言”基本样式和语言范围
这是一种极其特殊的语言样式。首先,所谓语言,必然是一种至少是双方的交流方式。其次,摄影的语言一定是针对物象的形象而言。其特殊性在于:1.它不是用来朗读,也不是用来听,它只用来“观看”,——用摄影人的眼睛和用“相机的眼睛”来看。2.摄影语言的这种“观看式”必须建立在有物可看之上。这样才能形成摄影语言的来路与回路,形成发生与响应形成原因与结果,形成观看与被观看物或摄与被摄物物的“语言交流”形式。
因此,有必要提醒大家始终牢记,摄影语言表现与交流的唯一样式或是方式是“一种呈现和相应地观看”。或者换言之,是呈现的视知觉感受。
摄影的和摄影语言的这种现象不是偶然的。并且是大有意味和十分神奇的。而且,摄影与摄影的语言还有这样的特性:物象形象的呈现与摄影人的观看所产生的反应,纯粹是一种个人的心里活动。看看身处摄影现场的摄影师们,他们是用眼睛在工作、在观看、在判读、在选择、在决策。也就正应了上述的阐述,摄影的大部分内容或主要内容是摄影人视知觉的劳动,是与所视之物的相互考量。因而,摄影语言的产生,必然基于“呈现与观看”这样一个框架之中。
因了摄影的各因素的复杂性决定了摄影语言的同等复杂性。摄影,毫无疑问是一个系统工程,那么摄影的语言必然会同样是一个各体系工程之合。
C 摄影的四个组成部分
我在“现场摄影统一场”的文章中已有论述:摄影是由四个独立的摄影分系统组成的一个一统的事物。其第一个分系统是光象系统。第二个分系统是物象系统。第三个分系统是相机系统。第四个分系统是摄影者系统。由此而来,摄影语言即应为光象语言、物象语言。相机语言与摄者语言之和
三 摄影语言的四个系统
A光象语言——显现语言
B物象语言——呈现语言
C相机语言——转现语言(技术语言)
D摄者语言——选控语言
A光象语言(显现语言)
没有光象,一切将处于黑暗之中。一切物象只有在它的“照耀”下才能显现。光象虽然是物象之一类,但它有特殊的呈现方式和特殊的独立作用。
1. 光象语言是物象的照明师和化妆师。
光象语言承担着显现物象的作用。它的变化(即光的变化),可以引起物象呈现的丰富多彩式的千变万化。此种语言选择的得当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拍摄结果“气”与“神”的非凡或平庸。
2. 光象语言刻画着物象的亮度、反差、明暗、透视、形之象、色相、质感。
3. 光象语言影响相机技术语言一系列的操作决策,影响成像的一系列效果。虽然它主要作用于物象的呈现样式,但对摄者的情绪及判断、喜好与风格,对拍摄主题的“氛围”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4. 光象语言是不可分割的,所以运用之得遵守一个定律:①假如它“适合”,就拍摄。②假如它不适合,那就调整摄点,③还有等待,④还有放弃。对于光象语言的运用,基本只有这四种选择。
5. 没有“好光线语言”或“坏光线语言”之分,那是因为不懂得光线与物象的适配性。只有合适与不合适,没有“好”与“坏”。无论是“恶劣的”还是“糟糕”的光线,如运用适配得宜,任何光线都会产生优秀的作品,成为本作品不可替代的光象语言。
6. 光象语言有五大类、几十小类的变化,每一种变化都会给一个广袤的空间里或一个狭小的空间里的物象呈现产生许多变化,也就是产生许许多多的可能性,给拍摄各种各样物象的各路人马,都有了施展机会和用武之地。
7. 光象语言的无常有律之变化,所以有如此之大的能力,主要是因为它给物呈九相带来程度、成色,互相关系的有时细微,有时巨大的改变,并直接影响人的视觉和相机接收并导致“转现”的改变,直接左右“潜现”并影响到“摄影”的成败。
8. 光象语言与各种拍摄题材,有着相生相克,适者“生存”,违者失败的攸关之联,起于各种题材的“适与不适”,导致增色与减色乃至失色。光象语言最终与物象语言匹配落实在“呈现”上。
B 物象语言(呈现语言)
物象是摄影语言的主要所言之物。摄影即摄物,摄影语言主要即被摄物之自身呈现之语言。
1. 所谓拍摄主题、附题、前、中、背景,凡取景器内一应之物,全为光象物象之语言。摄影作品的优劣,几乎取决于物象自身,此语言精彩与否全赖选择物象的机缘和能力。
2. 这类语言,在光象语言的交合作用下,是摄影最为依赖,最为仰仗的基础。
物象的广大与繁多,充满宇宙与世界,充满地球各个角落。人们举起相机,它给人们提供无限的素材,它的无限丰富性,转换成了摄影语言的无限丰富性。
物象类摄影语言是最好理解的,因为此语言即物象自身。
C相机语言(转现语言)
此语言,完成由光物象之呈现向相机成像的技术性、功能性“转现”。
1. 相机有三个主要功能系统,第一是调控“空间”功能,第二是调控“时间”功能,第三是调控“感光”功能。这三个功能的综合,组成相机由小孔成像支配地位的接受光物象之象光的语言类别,也可称为摄影的技术语言。相机技术类语言是一种预先设计、制造的各种技术功能既分工又合作,既有其严格的光学、机械、电子、化学的规定性,又有技术宽容度,可调幅度的灵活性,保障着在技术方面获取影像——“机化”影像——“转现”物象至“潜影”的工具性手段。
4. 相机与摄影人决定“摄点”和“决定性瞬间”。
相机的主要语言,是完成“转现”的任务,其本身也有不同程度地改造“呈现”的功能。实现这种功能,实现获取影像的完成式,就体现在相机的“摄点”上。
相机的“摄点”是具有决定性摄影意义的关键点,它比风光无限的“决定性瞬间”不知重要多少倍——至少一百倍。并非所有成像需要瞬间性,并非所有成像需要“决定性瞬间”,即使需要这种“决定性瞬间”,也因人而异。摄点决定着显现语言、呈现语言、选控语言与转现语言的最终落实,怎样落实与落实成什么样子,都取决“摄点”。摄影语言之整个语言体系的合成,就在“摄点”完成。
5. 相机转现的技术语言还包括:
①小孔成像是其基础语言:相机的主要功能即空间成像功能,成像取之呈现语言,“转”现为之相机成像,成为潜影。
②使原理级的小孔成像跃升为高技术、高科技的高精度之像,从而使呈现语言,揉合进技术语言的精加工、精修饰,成为近现代意义的高素质,高准确度的优质“转现”语言。
③优质镜头提高成像的各种技术参数,并在拍摄低照度光线下的题材,高运动速度下的题材时有技术保障,与光圈快门一起协同作用于曝光与捕捉动体。
④提供景深范围选择。实现摄影语言中少有的主动创造的透视效果。
⑤相机的三大主要功能和几个基本模式功能在调控时间、空间、曝光于感光材料三个方面,各自分别具有和互相配合具有完善的成像和生成“潜影”的专职与兼职功能,形成相机技术语言,并可以部分的改变呈现语言。
⑥相机技术语言中的“摄点”语言是一种可单独分列的综合语言。它统辖着“空间与时间”点的交叉点。摄点位置由相机大小、镜头焦距长短、拍摄角度和拍摄距离与所摄物象大小之总和,每一次拍摄都有它决定性意义的存在,摄影语言的最终综合体现,就在这个点上“开花结果”!
⑦拍摄时机的空间出发点决定于此,是极为有限的摄影人之主观能动性展示的少数机会之一。
⑧曝光语言。
曝光量可以改变成像的明暗、反差、密度、灰阶层次级数等。
9摄者语言(选控语言)
摄者在摄影中所起的作用一是用视知觉即眼睛观察对摄影的一切条件作出判断,二是用相机的技术功能转现——实现所摄之物的价值最大化。
1. 摄者只是间接地参与“成像”。
摄者的“发现”,决定他拍摄什么东西。摄者的“选择”,决定在多大范围——在景象中看到什么题材以及看到所摄范围内的前、中、后景是些什么。
2. 摄者决定着相机的摄点和相机技术功能的使用。这些都将影响被摄物象的“转现”进而影响“潜影表现”。虽然不能为照片直接增加或减少什么,却可以使什么被突出,什么被隐蔽,什么被放弃。摄者或许可以干预其中的某些条件并可以最终影响或改变成像,但这种影响或改变从来不是针对“局部”的改变而只可以是整体的,并且是在快门开闭之前而不是之后的。
3. 摄者决定“摄点”。每一张照片都有一个“摄点”。照片的千万差别不仅是题材与主题的千万差别,还是“摄点”的千差万别,相同题材相同主题,因为摄点不同又呈千差万别,反映出摄影者的不同个性,不同眼光,不同审美层次与不同的立场感受。
摄影者担负着全面掌握相机——这一复杂的现代化机器的任务,使用各种技术手段影响、调整转现——展现语言,使之满足于摄影人预想的拍摄期望。
4. 摄者对摄影语言最大的贡献不仅在于他施加对现场摄影全程的影响,还在于摄影人知道从一开始就该到什么地方寻找什么样的拍摄现场。这才是对摄影语言最为重要的贡献。追本溯源是现场决定摄影,摄影决定照片(影像),而绝不是相反。
总之,摄者对于摄影的一切影响,必然会最终使“转现”有“不同程度地改变”。即摄影者虽然不能改变光之“显现”,物之“呈现”,但他可以通过“选现”,通过相机的技术调控——通过摄点,物理式地改变最终成像。
四、摄影语言的特性
1. 一体共生的统一性
摄影的整个过程是一个可以很长,可能很短的过程,但是,成像的过程,却是一个从无到有的,从“光速”产生以统一囊括式“一下子”或“一股脑”“全部”产生的,并以“光速”结束的。所以整个摄影过程,都固执地、顽强地执行一条共现共观以共存、共生、共同作用为存在条件。实为摄影所独有的艺术“个性”路线。要么共同作用于摄影,要么不被摄影。这正是摄影所具有的性质和品格(实乃“小孔成像”原理的原性)。
取消摄影各个组成系统的这种特性便是取消摄影整体的存在(至今还有不少摄影者仍对不能分割“摄影”而耿耿于怀)。科技进步或许能肢解、分列影象,但永远不可能肢解和分裂阳光普照、物象呈现,也不可能肢解和分裂小孔成像。这就等于说,不能拆解摄影。这就等于说一旦可被拆解,它就不再是摄影。摄影的事实就是也只能是这样。
“小孔成像”是地地道道的唯物主义。摄影,是地地道道的辩证唯物主义。
2. 立体多维特性
说到这一特性,便不能不感到认为摄影是“平面艺术”、“二维艺术”之论断让人发笑,是怎么也忍不住的。这种摄影——照片就是画一样的二维平面之认识,只有在梦呓中才能发出。摄影现场的多维性,无须再给予过多说明和论证。此立体多维性不仅是时空的,而且外加摄者现场思维的一维和调控相机使成像改变的一维。
3. 变化及一变俱变特性
在摄影过程中,一层意思是时、空、物、人、相机功能随时都在变化,第二层意思是任何一个条件的变化都将立刻牵动其它条件的变化。
4. 选择特性
摄者处于拍摄现场无时无刻不在针对外部的变化而调整内在的选择与判断,可以说自始至终都在观看,估量、算计、判断——为的是正确的选择,无论是选择现场、题材、光线……还是摄点包括的一切项目,都必须做出抉择。依最为简单的摄影程序来推演计算,严格地选择,在认真的摄者那里有几十项之多。只要一项错误,便可能使之全功尽弃。
5. 限定与规定性
限定性是指:拍摄的当口,一定是处于一个“只能依据此时此地的条件”而不可能有“他时他地的条件”。
规定性是指:相机的功能尽管已十分强大,但对于自然条件和相机功能来说,都有一个范围。摄影只能在这个范围中施展。例如,光圈不能开到F0.01不能收到F10000一样。
五、摄影语言的完整过程式
摄影语言的完整体现式:显现——呈现——发现——选现——镜现——转现——潜现(摄影终结)(——展现﹝影像语言))。其中每一个环节,都应在其词汇前加一个“统一”或“一体”的限制词语。这是因为人们在此重要的问题上表现出惊人的恍惚,总是放心不下企图要摄影可以为人所驱使,可以像绘画那样增减任意、涂抹自由的欲望——酸溜溜地给摄影冠以“遗憾的艺术”之名。这实在是一种严峻的形势——并且是以理所当然和不知不觉地滋植于摄影人的意识中,他们似乎不知道,或是不愿意知道摄影的根本性质就是大自然早已备好的一桌菜:吃与不吃在你,挑瘦减肥不行。
在这一点上,摄影语言一定与摄影的基本原理(小孔成像)一脉相承:自始至终秉承一体统一的性质与样式。
六、观看与选择存在于摄影语言的每一个环节中
行文到此,摄影语言的课题应当是说到了一半。摄影语言的另一半——观看与选择,正是与呈现一直到转现无时无刻不匹配在一起方可完成摄影语言的。摄影的观看本身是一个独立课题(需另文再议)。
摄影语言产生、表述、传达的核心问题,就是呈现与观看的问题。它的过程进行时正是在观看的全程监督、随机判断下完成的。舍此,摄影之语言,根本不能成立。
好在,摄影语言中的观看与选择不能不与呈现无缝匹配,在摄影中,“现”对于“看”才有意义,才能成立,而“看”只与“选择”才有意义,才能成立。就像本文的呈现与读者的观看一起才能使文字(语言)完整表述。
如此一来,我们只能将“摄影语言”理解(解释)为一种“呈现与观看”。取用其“一揽子”性,来比较形象、准确地接近摄影的本体形态。这样可以勉强解释摄影语言的根本特点性质以及大致样貌。
七、“摄影语言”的勉为其难
将“摄影”这一技艺用“语言”类此而不直接解释与阐述摄影本身,去诉诸其它艺术(语言学)门类的现成成论,看似做了一个既高明又学术的类比,所起的作用却是从一个熟悉的圈子兜进了一个陌生的圈子,大费周章而令人难过。
很少有贴切比喻可以为摄影而代言。表面上贴切,甚至几乎可以乱真的,看上去似乎就是相同的类比,结果都是陷阱。如同外来物种入侵本地物种并取代本地物种那样发生悲剧,一而再地于摄影术上演,引进此类外来物种都是“摄影人”自觉自愿地、真心实意地、毫无怨言地、无需商量地作出决定。这外来物种目前有四,先是绘画,再是语言,三是数字电脑艺术,四是符号基因论,已将“摄影”越描越黑主远离本体面貌。
我在《小孔成像》一文中已有担心。大致是这样的:“摄影者常常企图借用比喻,借用其他艺类的理论来解释摄影的问题,而不直接就摄影谈摄影,这种不直接阐述自身问题的癖好非常奇怪,好像‘摄影’是一个只要直接去说明就一定说不明白的事物”反倒是许多摄影者把绘画(现在是电脑)说得比摄影透彻很多。这一次,又出现了把语言移植到摄影工程中来的事情。
从组成现场摄影的四个组成部分,即现场摄影统一场的四个系统,来全面探讨摄影语言的产生、形成、构成方式、表达方式,似乎只有从这四个部分入手,才能勉强勾画出摄影语言的基本形态和大致的形象脉络。说其勉强,是因为用语言二字类此摄影,即不确切也不形象,因为它的形态与摄影的形态完全不同,如同与绘画的形态完全不用一样。在本文行文的过程中,这种感受和判断尤其强烈。
然而,既然整个摄影界把“摄影语言”的提出作为一种文化层次,学养层次,如果从一开始就对“摄影语言”理解:摄影拍摄的是事物的呈现,眼睛看到了,相机拍到了——这就是摄影的语言方式,就无问题。
试举一例,想象中的摄影现场(取自袁毅平先生的《东方红》),简单概括一下摄影语言的“传”与“达”的方式
其一:光象语言是夏季清晨之朝霞满天的侧逆光,低角度,低色温。
其二:物象语言是天安门及周边景物的呈现,天安门与周边景物的各自样貌即主次关系、前后关系、透视关系。
其三:相机语言,用特定的相机,稍广的镜头较小的光圈,较慢的快门时间,拍摄距离适当,相机高度是人眼高度……
其四:摄者语言,袁毅平先生前后在几年内多次试拍,最终选定这次的“时空”点及取景范围,并把相机的摄点定在所摄之点(绝无二点),便决定了《东方红》的现场摄影的这一次拍摄的“摄影”之命。
至于“照片”或“影像”的语言,那是另外一个课题。摄影语言与照片或影像的语言质的区别在于:
1.摄影语言完全是动态语言是生动、鲜活、变化、运动的语言,照片或影像的语言是地道的静态语言,是静止,僵化,固定的。
2.摄影语言充满变化性、选择性、偶然性,个人偏好的心理影响;以及摄影工具影响。照片或影像语言是摄影语言的一具僵尸,无变化、无选择、无偶然,它固执地静默无声无息。
3.摄影语言是每一个摄者独自解读运用并只有一次对话机会,照片或影像语言是“公器”,人尽可观、人各有感、人各有言,甚至矛盾互相冲突,直至风马牛不相及,却是常事。
凡此两种,一种摄影的一种照片或影像的“语言”,是如此地不同,再麻木再迟钝的人也不应混为一谈。此种现象原因也简单,盖因从摄影术诞生之日起,重影像固定之术而轻“小孔成像”之术,重“画面”而轻拍摄,重结果而轻之源因,重对照片的社会学、美学解读而轻对具体拍摄时的具体时空人的解读,一句话,重照片内容或形式的解读而轻对产生这个照片的时代、现场、,摄者的综合解读。在解读“摄影”的紧要关口,方向是正好取“本未倒置”一路,形成了在没有“摄影基础理论”的状态下,建筑起了宏伟的“摄影上层建筑理论”,令人惊诧而费解。
即使摄影“语言”的提出如此令人难堪,我还是要为其尽一个辩护律师的责任。我为之辩护的是“摄影”而不是“语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