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视觉文论

五十四、摄影时的常态与非常态 - 郑立强

一张照片或一批照片,若想在照片的汪洋大海中让读者停留下来观看,细观并产生回味和思考,产生欣赏甚至震动,必然是在拍摄时就已找到了产生了蕴含着这些素质的物象。这样的自身非常优秀的物象,从来是藏隐在寻常与普通的物象组、群、阵中,通过摄影人的视觉审读发现它,拍摄它,之后产生了它的照片。好的优秀的照片不是在事后“选”出来的,而是在拍摄现场就以物象的形式(当然同时与内容一起)存在,给拍摄提供先决的起因条件。

“优秀”是各种各样的,无一雷同的,因时因地,因物因人而异的。所以不能具体的直接的分析与总结。但是它们都有以上共同的特点和属性,让我们在这些特点和属性当中清理出它的规律,尝试着指导我们在现场进行估量和判断。

常态的事物物象,摄影人不应过多予以关注(当然有人能化腐朽为神奇则另当别论),事实上常态的物象大家都不会感兴趣,因为它使所拍下的东西没有价值。成千上万的“一般”“普通”的照片就是这样产生的。

“常态与非常态”的提法,就是“一般”与“不一般”,“普通”与“不普通”换一个说法,因为常态与非常态之中的“态”字,最为准确地括概了大千物象的呈现“态”,包括了“形态、状态、质态、情态、神态、动静态、变化态”等等含义,还包括物象与物象之间的关系势态。

我们当然要更多关注“不一般”,“不普通”,“非常态”的东西。

就所有物象而言,理论上任何一种都可以拍摄出“传世佳作”,但是为什么大多都不见它们的优秀佳作?那是因为在现实的拍摄实践时,它们的自身和外部条件都处于一般、普通、常态的状态下,处于“平淡无奇,随处可见,一般平常,索然无味,甚至视而不见”的状态,由此产生的照片,没有人愿看一眼。

我在《现场摄影观看之道》中已经有所阐述。摄影是一个时空过程,每次时间不长,空间不大是常态,于此寻找此间的非常态,机率自然不高,即便发现也属“巧遇”,那是一个物象“正好”处于“最佳状态”,而摄影人又正好在恰当的时机出现在恰当的地点。所以,这种情况也无法给阐述列出恰当的实例。因此只能逐一列出在现场摄影中与“非常态”有关的各种内外在条件,其中的细节可因人而异,自己再做具体分析与判断。

1. 选择“非常态”的拍摄地点。

 

例如中南海或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虽然例子极端,但指向明确。可以退而求其次,再次,意思无非时说,人难往你可往,可算拍摄地点的“非常态”。一个特殊的非常态的拍摄地域或地点,就是一个“非常态”的题材库。

2. 选择“非常态”的拍摄题材。

别人已经拍摄过的题材,除非你有把握比之拍得更好,否则应“独出心裁”拍摄新的题材,或无法重复的或极稀有的或让人意想不到的题材。

3. 选择“非常态”的季节和“非常态”的气候条件。

季节不同与气象条件不同会极大地改变物象的外在“相貌”和场景背景条件,呈现出与平常不同的特别效果,产生特殊情调和氛围。

4. 选择“非常态”的光线条件。 

非常态的光线条件是一方面指极端的光线条件,另一方面指最合适于某景物的光线条件。我们常说的光线条件一是指光线的强度,二是指照射角度,三是指照射方向,四是指空气介质的性质和密度,五是指光源的不同及效用的不同。

   光线对于“刻划”景、物、人有神奇的功效。掌握它并知道一种景物必定在某一特定光线条件下会呈现“最佳”效果,不论使用何种办法,要尽可能达到所需要的那种独一无二的效果。

5. 寻找让你眼前一亮的或深有含义的物象,即非常态的物象。

这和拍摄题材有所不同,题材是指某一类,物象是指某一个。

6. 找到针对某一物象最佳的“非常态”的“摄点”。

我在《决定性摄点》一文中已有所述,请参考。

7. 利用“非常态”的摄点及“非常态”的摄影技术的各种组合。

甚至是极端出格的摄点综合设计,来完成一种有崭新技术创造的拍摄。包括镜头焦距,拍摄角度,调焦点,拍摄范围,附属景物,前、背景选择,快门速度,光圈开度,决定性瞬间,还有针对感光材料及后期制作时的特殊考虑,彩色还是黑白等等。

8.物象与物象之间非常态的相互关系。

 以上所述大约便是“非常态”的一般概括。所得影像即便只占其中一条,也会是一幅不忍丢弃或删除的作品。若具备二三条,作品的可观赏度一定是较高的。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选择一个“好”地方,是首为重要的。第二,一个人的“眼光”永远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如果一个人能在都是常态的环境条件发掘出,发现到“与众不同”的拍摄题材与物象,才是真正得到摄影的真谛了。

    在拍摄现场中,没有什么“单纯”或“纯粹”的摄影人,每一个拍摄者都是一个社会的人,文化的人,复杂的人。换言之,每一个人都是一个“非常态”的人。只需把每一个人的个性与个质充分运用起来,你的收获必定有着“与众不同”的“非常态”价值。当然这是建立在没有被从众潮流淹没的前提下。一旦形成某一种“学习摄影”的定势方法,是很难自拔的。

    在记录摄影方面,如果没有深厚的思想文化休养,没有正确的立场定位,恐难拍出经世、留世之作。在摄影艺术方面,还要再加上审美高度一条。以上“非常态”的种种,也仅仅处于“经验了的技术性”层面。能救助“罐头”式摄影于一时,不能滥用于一世。况且,拍成一幅好作品是天时地利人和的集成之物,甚至是时代单独赋予某人的各外垂青,力取与强求基本无济于事。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摄影就本质上来说,应当归于社会文化学一类而不是在技能艺术一类。所以,放松下来,不为名利和所得,练习与拍摄对象的内在对话和沟通,反倒是比那一大堆相机功能用得烂熟更见成效。

    当然,了解“非常态”的魅力对摄影一定有帮助,它将渐渐成为摄影人所人人掌握的常识。凡能学到的,一定不是最要紧的东西,最要紧的东西从来说不出,道不明,功力到了,自然知晓。

一切事物的常态是本,变态是道,摄影人的应变能力是术。以术谋道、谋本,费时费力费心机,很累。以本谋道谋术是摄影的正道。

常态与非常态在一定条件下会互易,在事物与物象的复杂性中相生,相变,相易。所以,我们追不上它的脚步。但是,只要我们够勤快,会常常碰上“非常态”的光顾,到时不要错过就好。

摄影的常态原本就是“偶尔有佳作,常常是徒劳,永远在寻找”。摄影本身没有非常态。

分享这篇文章:

本文由  眼界  发布。

敬告:部分网络作品查找作者困难,如有侵权行为,请与本站联系。

评论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