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视觉文论

五十五、现场摄影漫议之二 - 郑立强

当下学习摄影仿佛是世界上最容易的事。先进发达的科学技术解决了几乎全部的技术问题。打开开关,设定自动挡,按下快门,回放,成了。从此就可以走上摄影之路。边摄边学,边学边摄,投几个影赛,获几个奖,参加个摄影家协会。这个过程“快的”一两年,慢的三五年。在拍摄的人,只有两种,一种是摄影家,一种是爱好者。两者之间几乎没有间隙。这是一个好事情,有益的事情。自己高兴,厂家高兴,文化高兴,GDP高兴。

许多摄影人都说过:摄影并快乐着。还有迷惘并硬撑着,满足并自得着。

入门容易,进步亦不难,出点成绩仍然不难。大自然的美景向摄影人敞开胸怀,社会的飞速发展提供了无尽题材,交通工具四通八达,照相机几乎无所不能,后期制作几乎无所不能。没有哪一门艺术有像摄影艺术这样的自由天堂,供摄影人在这个天堂里如天使一般飞翔。

但是艺分九等,天有九重。世上每一个行当都是这样的。入门难的登堂入室稍易,入门易的登堂入室更难。对此应有一些思想准备。

艺分九等是说,虽同操一艺,但层次不同。如同棋艺的段位,便分十级。那是真刀真枪捉对搏杀出来,界限分明。摄艺无法如此,没有硬性标准,而且仁者智者见仁见智,难分高低。若要评价,全凭投票,这一拨评委如此这般,换一拨评委如彼那般,很难说的。

时下要说的并不是功利方面的分级列等,而是要说针对摄艺,所有档次与品级的人都会遇到经历的问题和摄影本身存在特点带来的问题,带有普遍性,而且不见得很容易觉察和认识,所以将其啰嗦一些,可能会对认识及解决有所帮助。

一.拍什么?

天下之大,无所不有 ,任君撷取。大多数摄影人不在意这个问题。有啥拍啥,见啥拍啥。丰富就是快乐,新鲜就是主题,美丽就是需要。待一年半载后,视觉疲劳,影像成堆,自己心动的了了,朋友点赞勉强,才发觉这是一个问题。你到底想要什么?没有人能回答。这是许多摄影家被困扰了一辈子的问题。这个问题既具体又宏观,甚至不是一个选择题。每个个人都真正和知道了解自己吗?都真正知道和了解社会、时代、文化吗?许多摄影家到了快拍不动了的时候,才知道自己的选择,不是最对的。这几乎是一个被选择题。其中大有奥妙,自然很难解。我知道的必定不合适于你,你知道的不见得适合于他,他成功的我却搞不了。自己应做适做的,能做的更好的,知道时已太晚。

   但是,从过往的经验看,一个人的选择,必定和他的综合素质有关,也必定与某种机遇有关,与他的立场,眼界,胸怀有关。他是为自己拍,还是为他人拍,为兴趣拍还是为责任拍,为获奖拍还是为历史拍,为饭碗拍还是为志向拍,结果都会大不相同。出处决定方向,需求决定胃口,原因走向结果。这种选择,与年龄和阅历关系都不太大。与“你是一个什么人”关系最大。

摄影着的人,通过他的作品,了解他这个人,是一定不会错的。你到底通过摄影作品要做什么和做到了什么,已经一目了然。但对解决这个问题,往往是马后炮了。

二.  你能到哪里去

所有事物,都在它该在的地方。你即使知道想拍什么,还有一个能不能拍到的问题。即你的能力可以到达什么地方。摄影人永远都会面临这个问题:有可能到南极北极,但到不了一个农户家。这是一个摄影的大问题,有时是决定性的难题。你可能拍到秦代的兵马俑,但进不了附近的军营。如此等等,望门兴叹之事比比皆是。你可能拍到一个世界冠军,但拍不到一个小小贪官。

究其实情,你能所到之处既广大又狭窄,既唾手可得又咫尺天涯。这又是摄影独有的难处。如何破得?

三. 运气会经常性地光顾你吗?

   摄影要靠点运气是摄影的特点之一。其他各艺术门类无一例外靠实力,摄影却偏偏不。季节、天气、光线、位置、角度、时机、机遇、耐性、灵感,任由一项不到位,就有可能毁掉一次可能是唯一的拍摄机会,永不复来。天上有一片恰到好处的云彩可能使作品增值三千美元,也可能恰时挡住了一个决定性瞬间的最佳光线。只要拍摄者有“目的性”,就一定有“运气”的成分光临。有摄影作品等个十天八日,等个三年五载也是常事。你要求越高,你的运气就会越差。有一员摄影的福将,就有一百个摄影的失意人。

   唯一与运气有缘的是行摄的频次。行摄三次人的运气一定比一次的人既好且多。这是摄影的难处亦是奥秘。

    四. 你从别人的照片(影像)里,学不到别人的“摄影”,你从自己的照片(影像)

         里,只能看到“追忆”。

   我们看到过海量的照片和影像。从大师的到巨匠的,到高手的到平民的。按理说,你只要会幼儿园里小朋友的“看图说话”的把戏,就会看穿他们所有的行藏和奥秘。因为在照片(影像)里,什么也藏不住的。既如此,从逻辑上讲只要假以时日,你和与你智力水平相当的人,都可以成为大师,至少成为高手。但现实很无奈。

   原因很简单,但很隐蔽,很有迷惑性:从照片(影像)里硬是看不到他们的“摄影”!照片(影像)是敞开的,没有一丝一毫的奥秘可言。但“摄影”是隐蔽的。不但行为过程隐蔽,思想过程更是无从知晓,因而无法学得。退一步说,假设可以学的惟妙惟肖,同行只会评价“摹仿”二字,没有意义。只听说一个亚当斯,没听说一个王当斯,李当斯。再看看你自己的照片,回忆你当时的“摄影”,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但是,你还能重复一次,更改错误吗?凡手艺、技艺的过程重复即熟能生巧,巧能生神的路子,在摄影里是行不通的。向别人的照片学,向自己的昨天学,都没有指望。这种难,不但难,而且难的奇怪。唯一的忠告是:学摄影,要在摄影里学,不是在照片中学。把照片(影像)等同于摄影,是一个取巧的误会。每一次摄影都是新的,活生生的,充满未知的,照片只是“这一次”摄影的“尸体”。

五. 用综合素质供养摄影的“眼光”

摄影人不同,综合素质不同,摄影的“眼光”亦不同。人的综合素质由多种单项素质的交融而成。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几乎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它是客观存在,会作用于对一切事物的认知与判断。

在它作用于摄影的观看能力时,对预想,选择,发现的能力即摄影的眼光及眼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此我在《摄影人系统》中已有论述)。

这件事情仿佛也是隐藏着的,很少人注意到综合素质的作用。而一味就照片论摄影,就照片去提高摄影眼光,却无从提高得起来。摄影眼光全凭现场拍摄的经验去供养这眼光,但这些经验又会随着场景的不同,题材的不同而不堪合用。难免不知所措。

经历、阅历、学历都是综合素质养成的土壤。但这是急不得,快不得的事情。而且又是无法凭主观愿望可以左右的事情。在某种意义上说,综合素质其中有着“命运”的成份,很难把而有握。问题看似出在摄影上,实则出在之前十、二十、三十、四十年的社会熔炉中。你在判断一个摄影事物时,实际上一种“定势”已经存在。这是任谁也不能“埋怨”的。你的人生是这样一种轨迹,就不可能产生另外一种“眼界”和“眼光”。之所以难以改变“定势”,其实是难以改变过去永不复回的被人生配方所塑造的人生。

但是,也不是无法“补救”。办法还是有的,那就是“钻进”摄影里去。行习摄影就是行习世界。但必须诚心投入并抛却已有固识。摄影的世界会改变一个人固存状态。理解摄影的真谛,只不过依然要假以时日。这个过程可能很久,很难。

六. 有多少人清楚知道该拿什么?

摄影就是“拿来主义”。世界上有那么多可拍事物的诱惑,你该从哪一种诱惑下手去拿?是你在选择题材,还是题材在选择你?若你选择题材,必有某种或多种功利心。若题材选择你,是应了你的本心或初心。凡人之初心,总是单纯、洁净、美好、向善、普世的。以此为出发点,往往是对的,并且能走很远。半路拐了弯的,多半是自己有意了,去选择“拿什么”,反而为此所累。此事说起来玄乎,实则是世事总是“二选一”法则在起作用。这法则的窍门是,一选就错,不选就对。但既让你随便拿取而不收费,没有人经得住这种不拿白不拿,拿了是白拿的诱惑。摄影人也是人。这种“拿来主义”从根子上淘汰了大部分曾经有志于摄影的朋友,但是从来不让他们知道。“拿了”从来不是白拿的。你拿了它的同时,它拿住了你。你是人工,它是自然力,违拗不了它的。

七. 选择,贯彻于摄影整个过程的始终

    现场拍摄一物,在多达几十次的选择中,错了一次,对完美而言,便无法挽救。

稍加留心,便会知道,按下一次快门之前,会有那么多的选择!而且是不能犯错的选择,尤其无望的是,这么多选择,完全没有标准,全靠摄影人自己的本能加经验、直觉加审读和判断。相当虚无又真实存在。易者易也,难着难也,分不清楚,但在结果上看得出,算清总账。

八. 你了解自然、社会和自己吗?

这种了解总是为摄影所需要的。对此无庸置疑。了解他们,才真正了解摄影,因为摄影针对的是他们,同时又针对自己。这是一个永远的相对性问题,又是必然性的问题。摄影的文章很大,切入点极小,目标的很大,资质很小,自然很难。必得有心人长期浸淫其中,锲而不舍,自教自学,同时广博吸取各方营养,台阶式递进,步步有上升,最忌一曝十寒。大致可十年一歇,越往后越少歇终至不歇,方可能渐悟而顿悟,物我相融,相忘,趋臻自由之境。只是可能。愈难能愈可贵。

九. 你会走必须是自己的路吗?摄影之路有近路、有捷径吗?

当然有。那就是有一句老话说的:走自己的路。走自己的路主要是指一种独立精神。我们这个民族一向习惯相互照应,相互扶持,力量大,安全系数高,彼此有商量,有依靠。聚群行摄是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但是很容易在拍摄上“英雄所见略同”。这便要求虽同处一地,只相信自己独立或特殊的眼光。摄影人需要“求疑存同”,不能抱团取暖。

 

独立精神下的独到眼光,并非易事。习惯了从众心理,习惯了循规蹈矩,习惯了一种或几种模式,无疑会束缚你的创造性思维和独立性眼光下的发现能力,很难跳出来在摄影上独树一帜。从艺需要的就是不同。这是不走弯路的捷径。开始时会很难。倘若坚持下去形成一种自我控制的习惯,会得大益处,得大自由,得大成绩,至少得一种带有自主品牌独有心得的作品。行一样的路,得不一样的作品,就是近路、捷径。

十. 摄影的自由度不能失去,不能放弃一个做统帅的机会

每一个人都是这个社会的一个细胞,要受大脑的指挥,心脏的统御与氧气和血液的后勤供给这样一个系统的约束。每个人无时无刻不被各种社会关系所管理,所制约,所牵扯,所拖累。要听命令,要听招呼,要遵纪守法,要尊老爱幼,总之要做好一颗社会机器上的螺丝钉。这是必须的。但是并不妨碍有一个梦想:做一个统帅的梦想。

同时做好细胞与螺丝钉,又能做统帅的愿望与梦想,摄影术能助你实现。

有一机在手,此时你就是自己与相机的统帅!你有绝对的指挥权和最大的自由权。这种机会万难获得,唯摄影人你有缘。如果你不曾有过这种感受和体验。你将辜负了这种美妙的事物和成就你睥睨一切的雄心。

如果说“收藏照片就是收藏世界”,那么,拍摄出照片(影像)就是网罗世界的纵横驰骋。你在摄影时不会感到生活的压力和责任的重载,你将收获真正的平衡心态,并绰绰有余。

这是我们唯一的机会。再难也要找到这个感觉。任谁也夺不走,一看看手持相机的摄影人,哪个不是容光焕发、意气昂扬就是明证。只要你愿意,你可以一辈子做统帅。做统帅有做统帅的难处,但心情与感受大不一样。

十一. 你最好阅历广泛,学识广博

了解了的东西才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它。

摄影人要面对世界,要面对各行各业,要面对各种场景,要面对各色人物。摄影的

技术就那么些事,并无须多费心神。真正需要投入大精力的是摄影以外的那些领域,譬如说学点地理,学点民俗,学点建筑,学点气象,学点文学,学点写作,学点工农,学点科普......。多转几个行业也是好事。总之是要利用一切机会亲身体验一下社会、民情,了解点政治、经济、军事的皮毛,掺和点戏剧、体育、书画的场合等等不一而足。不求深入,但求涉猎,一知半解比两眼一抹黑强不少。带着一颗求知的心,能学多少得多少,不定什么时候就会用得上。凡用得上的时候,你的观察就不会仅是新鲜,惊异或茫然,就会平静些,客观些,冷静些。对拍摄对象,应对便多一些从容、自信、亲切。

摄影应对的只能是事物的表象。但是事物的表象,就是其内在的反映。这就足够。应对一切事物的表象,不是摄影的短板,是它的长项。别信那些“要拍出人物的内心世界”,“要拍出事物的内在联系”诸如此类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废话。外表就是内里的一部分。

不断地学那么多东西的确很难,但一般性的了解并不太难,全凭耐性之下的积累。没有耐性的摄影人那才叫“浮光掠影”。不断地学习就不会停留在“浅尝辄止”上。由不知到浅知,由浅知到深知,都架不住不断学习的蚕食。对摄影人来说,阅历与知识的跨界应是常态,应是基本的功底。功利心会腐蚀人的胸襟与眼光,名利欲会阻挡并迷糊人的心智。君不见获了几个奖,摄影人有多少就此止步不前的。

十二. 摄影的经验难以记忆和积累,只能渐渐地形成直觉的修养

摄影时的经验难以记忆和积累,是由摄影的特殊性决定的。一天的拍摄下来,少则几十张,多则数百张。张张是经历,张张是体验,你能记住多少?而且这一天拍风光的经验,明天用在拍人物,拍民居村舍,能记住多少?摄影的经历和体验是“无用”的。但是它有无形的作用。它们点点滴滴地作用于你的“视知觉——视直觉”的能力,就像钟乳石的形成一样。这种视直觉会在你的潜意识里渐渐积累着膨胀,改变着你的今天不同于昨日,今年不同于明年的直觉。最初你看物象是在“看见”,修炼而成直觉之后就如同“扫描”。这是由”质“的区别的。心急吃不上热豆腐。时辰一到,你会知晓它的降临。

 十三. 摄影的诗意和仪式

   摄影每一次都是新的,同时每一幅都是历史和审美的一粒莹砂

摄影者向它走去,如同它相迎而来。你用你心造就那粒莹砂,终会聚成你的身形和它的高塔。

摄影人的艰难,完全靠摄影的诗义与仪式感支撑。你在把自然只赋于你的那些,把藏在这角那落的铭文和诗意收集起来时,只有责任和艺术的存在会有这种仪式感。

每一天上路,你并不知道,有什么收获在等你前来。面对未知,你是在疑惑还是在微笑?你是在憧憬还是在预料?每一次整顿行装,都是为了一次迎接,为了一次寻找。这种幸福感,充满了仪式的庄重,企盼的祝祷。

仪式感是为跋涉做正重肯定,诗意是为拍摄即幸福的生活方式配音。出门时在心里说“好运气”,归家时,你的饭碗中有职业给你的食物——她待你从来不薄。找到这种感觉,你才敢说你是在用“心”让世物造像。

十四. 摄影家即人类“代眼人” 

社会的各行各业都有“代言人”,摄影家是人类的“代眼人”。摄影家以职业的精神,专业的能力,用自己的观看代表人类的观看。这事业可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做并做得好的。

普通人的眼睛看一般的普通事物。摄影人为着他们观看普通的事物中不普通的东西,看不普通的事物中特殊的事物。看人们未曾看到的事物。看人们忽略的东西中的有价值的东西。摄影家肩上有沉重的载荷,要在恰当的时间出现在恰当的地点并抓住恰当的时机。摄影家不能缺席社会及历史的节点、过程与结局。既不能放过人类视界中的“真、善、美”,也不能放过“假、恶、丑”。既要表现宏大的时代进程,也要寻微探幽捕捉稍纵即逝的关键细节和时点。

当然,整个事业靠的是事业队伍的整体自然的各有分工,各有专擅,织就一网天眼,供人们观赏,认识,知晓,记忆,铭刻。这一责任是推不掉的,每一个摄影人都要交出答卷。

代眼人的标准,他自己知道,同行知道,历史知道。能混过今生,混不过后世评判。其他一切附加值都没用,全靠作品说话。

十五. 摄影之路即发现之路

摄影的观看带有“发现”的企图和“目的”。尤其是每一个摄影人的起步,都是以“普通的眼光及眼界”开始。这一行的淘汰率是极高的,尽管被淘汰的人无须退场。

看到别人看不到或看到且看不出的谓之发现。看到大家都看到并无所特别反应的而你看到其中的秘密或价值谓之“发现”。以“小”见“大”谓之发现,“以点见面”谓之发现,“似浅见深”谓之发现,“披沙见金”谓之发现,借物抒情谓之发现,“见微知著”谓之发现,“去粗取精”谓之发现,“见近知远”谓之发现,“微物哲思”谓之发现,“以形见神”谓之发现,“俗中见禅”谓之发现,“平中见奇”谓之发现,“拨冗见简”谓之发现,“拨云见日”谓之发现,“以物咏志”谓之发现,“剥茧抽丝”谓之发现,“拨乱反正”谓之发现,“记实仗言”谓之发现......。而且永无止境,甚难甚难!

十六.摄影人的孤独

此行一上路,唯有孤独相随。老师能交给你的,大约只能是领你入门。因此行奇特,无法言传身教,无法手把手相传,无法知人所想,无法仿人所作,无法熟能生巧,无法功到自然成。

失败一次连一次,成千上万。后悔时不再来,机不可失。互相的交流只能是言难及义,互相的观摹只能是彼此欣赏而难以借鉴。失误不可弥补、修复,成功不能复制、再来。昨日永远逝去,明日万难预料,只有今天可用。但今天,仿佛还没准备好。出去时斗志昂扬,回来时空空行囊。上路时青春年少,放手时白发已苍。结果盛在一个硬盘,辛酸汗泪早已痂干。此时甚至,一路伴你的那片孤独,不知何时,也远走不见。

十七.走上新摄影路,自满很容易

摄影者最初的自满,是摄到“合格”的影像太容易,太兴奋,太有成就感。许多人就是这么走上摄影之路的。应当说,最初的自满是美好的,应当的,充满正能量的。为什么说是“新”摄影之路?是指与传统胶片摄影而言的数字摄影之路。

传统胶片的摄影人,大多已过退休年龄。那时的习影,容不得你自满。三五年后拍得勉强像个样子已经很不易。那时没有书本,没有老师,没有各样暗房条件,没有摄友,没有氛围,没有活动,更没有网络。因之无法自满。然而凡能坚持下来的人,反而都小有成就或大成就。

但今人则不同:不愁条件不好,就愁不是最好。牛奶面包都有,谁也不求谁,形成各种小圈子,小山头。拍个三年五载十年八载,奖也获了,会也入了,头衔也有了,网络人气也有了,微信圈粉丝不少了。被点赞是常事,讲个课有听众,也有人请当评委,凡摄影可以带来的一切光环,像一个呼啦圈演员,都有了并且旋转着。由此进入社会活动圈。换言之,摆脱了恼人的孤独,成了摄影达人,网络红人,社会名人,很忙并一直很忙。说实话,即如此,也不易,却不是“摄影”的难,也就免谈“摄影”的成绩与自信。

十八. 做摄影人,可不是光会摄影就能行

拍了福好照片(影像),你能起个好题名吗?拍了几十幅好照片(影像),你能把每一幅都起一个恰如其分的好题名或是写个简洁的说明词吗?给一个好系列、好专题、好报道,编辑好它,配好文字介绍,配好解说词,并使它们环环相扣并有起承转合有机地整合在一个突出的主题思想下,你能做到吗?或者你要把多年的心血出本书或做个展览,需要精到的编辑和流畅有力的文章,回答若是否定的,就是大问题了。

暂且不说,仅仅会摄影已经显示出你可想而知的水平。起个题名都难的摄影人比比皆是。求人帮忙这年头越来越不容易。求人一次,爽快,二次难为,三次就很难开口了。况且,照片越多,越像一个编辑和文字的工程。

起个题名并不难,但一而再,再而三自己不满意,便知道不是个容易事。既要概括,还要出彩,还要切题,还要有思想高度,甚至“照片(影像)不够,题名来凑”。这个事是另一套文化事务,非有中文功底,编辑功底加真正明了摄影的人不能胜任。

摄影圈内的这种症状多有中招者。这种欠缺甚至是许多有摄影成绩的人,其照片(影像)束之高阁,无法拿出来的原因。

办法总会有的,但有的时间短,有的时间长。到底是什么办法,你自己知道的。事到临头,方知难矣。

 

十九.摄影的好作品必须具备“好看、耐看、想看”三种优点

在照片与影像的汪洋大海里,你拍的东西凭什么能让别人注意到并多看一眼?凭什么能在第一时间不被“划过”,让他们的手指停顿下来?答案是,要比一般的照片、影像“好看”。首先的一条是“整体性的新奇”这是什么意思?整体性新奇包括1.从未见过的被摄物或很少见过的。2.同时要拍得与众不同的“美”,与众不同的“奇”,与众不同的“有神”,与众不同的“新颖”。产生吸引力的独特性,最好是唯一性。尤其是远离那些“大众题材”和“大众表现力”。被少见就是被“美”并第一时间“油然产生”,是不容易的。

具备以上魅力之后,接下来便要“耐看”。表象的“好看”,并不能长时间地留住观众继续观看。“耐看”的含义是指有较为深刻的1.审美价值2.内容价值3.借鉴价值4.启发价值5.认知价值6.记忆价值。7.认同价值8.技术性叹服价值等等,足以让观众停下脚步,包括看你的照片,影像的题名、解说。这个时候可能就会产生“想看”的效果。想看是“想”着在看,由视知觉调动起视思觉的观看。观众深入到作品的各个方面,深入到更深的“层面”,不仅被表象吸引,更被它的思想性(包括直叙,借喻,隐喻或反喻)吸引,与自己产生和鸣,认同,提升。

即使只具备以上“三位一体”各自其中的一项,便足以产生留住观众,收敛“见多不怪”的心态,使之安静下来,驻足流连。若能使他们走后又返回来再次观看,大功告成是也。

“好看”决非感官刺激。人们对影像、照片的“麻木不仁”就是给“刺激”搞疲劳而不堪的。单纯的感官“刺激”之廉价,正是观众以“视而不见”为代价的。

“耐看”的第一要务是“让人可以轻易并轻松地看懂”。对照片、影像来说,它的唯一使命是给人提供“被观看”而决不是提供“猜谜语”。许多年轻人不懂得这一禁忌,只想着自己的抒发,奔放。须知那是你自己的心事,于他人无关。而“想着看”当然也不是“猜想着看”。没人有闲工夫去洞察你的心灵——有侵犯隐私的嫌疑。

看得明白的才要看。这是“观看”行为的铁律,不得不引起每一个摄影人的高度警惕。“耍花样”可以自娱。若他娱,最起码的常识是“明白”。明白是“好看”的入场卷,是“想看”的留言簿。

二十. 未知的世界,未知的摄影

这句话的意思是,即使你出门时是要去做“命题摄影”,并且知道去什么地方,这地方你是熟悉的,仍然将面临“未知”的必然。

没有人知道这一次“摄影”活动你能得到什么。这是“摄影”永恒的魅力所在。每一次摄影都是一次在“黑暗”中的探寻。对此,你有好奇感么?有神秘感么?有想象力么?有热情么?如果没有,你的行程也将是平淡无奇,收获也将是平常,一般。

摄影人从蜗居状态进入天地间,既无警醒,也无敬畏,也无激动感,对“未知”既无准备投入,也无应对心理,对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摄影都是新的反应迟钝,没有对“既未知便无限”的期盼,对“发现”并无期盼和迎迓之心,最好返回睡觉。一个“新鲜感”已经溜走的摄影人是可怜的。

摄影人最大的财富,是永远保持对“未知”的欲望期待。虽然这种火热的欲望期待会疲劳,会有衰减周期,会彷徨无助,但必须一次又一次地自我燃烧起欲望火炬。只有在这火炬的光照范围里,才能看清“未知”之蕴,才能看清自己的潜能之蕴。这个火炬在坚定地行走中,一片又一片“未知”才会被它照出“已知”,摄影人才能放胆行事。

一批又一批熄灭了火炬的人,改行改爱好去了别行别爱好。哪行哪爱好不需要“欲望”的心中火炬?已知的世界曾被前人的火炬照亮才已知,只有“看客”指望别人的照亮。

未知、未见,不正是摄影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饥渴之泉,它只为一双慧眼备餐,丰盛无比,美味无限。及时退出,不要犹豫,仍不失为明智的选择。但谁知道他不会卷土重来呢!

二十一. 做摄影家大几率是“赔”的 

在与颇有成就的摄影家交谈中,闲聊中得知,没有几个人是不后悔做摄影这一行的。当然更别说摄影爱好者,没有不赔钱的。先期的投入是必须的,中期的投入是欲罢不能,再后来就是“认了”。一次次的开销,一次次的投入,如同石片打水漂,只见几个水花和气泡。底片越积越高,硬盘越买越多。就是个无底洞。

前辈们有时后悔。以付出的摄影力气和代价而言,真不如当初去画画、写字(与他们同时代的学友、朋友相比),去银行,去建筑,去弄电子,去干公务员,仿佛哪一行也比做摄影有“出息”的多。至少挣钱多,至少不赔钱。不仅如此,还赔上人家的天伦之乐,朋辈的相聚甚欢,赔上敌视的眼光,放松的适闲......。

悔就悔在当初为何给一个“神奇的盒子”鬼迷了心窍,误入了歧途。

然而,他们还是在苛责自我中,怀疑自我中,放逐自我中,自我否定中坚持。谁让他们赶上了中国最好的时代,一个对摄影来说千载难逢的时代!他们上路的时候,不见得顿顿能吃得饱,冬冬能穿得暖,就是为了怕那颗受到诱惑的初心最终无处安顿。这初心就是记录下生活中还存在着美好,记录下青春韶华,记录下春天绚烂的桃花,秋天金黄的落叶,初生孩儿的笑脸。就这样一直下来,拍摄了改革开放的动荡艰难,一日千里的发展,国富民强时代的到来。从经济上的捉襟见肘到今天颇有余钱给摄影消费不再是大的问题。

这就是社会、时代、祖国给摄影人的报偿,已使我们心怀感激。你用相机去表达你之所爱,影像证明你的功劳、苦劳和辛劳。既不为钱来,又不为钱往,就量力而行,摄影的成就与快乐不是钱可买来。看到宽裕的大批初学者用着高等级相机,并不是人人有资格在微微一笑中含有深意的。这个时代的摄影人站在前辈的肩膀上,理应有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摄影的洪流中去。

赔就是赚。更难得偏偏乐意“赔”。

二十二.摄影水平靠“广种薄收”提高,照片以“舍”来保证质量和品味

既然摄影是在一个未知的大海里遨游,那么就不要担心没有机会在摄影圈中站住脚。秘诀总是有的,而且机会均等,利益均沾。

最笨也是最有效的办法,是树立一个理念:摄影的“快”,当然就产生“多”。大自然给你的多,不是让你当守财奴才多给你,而是为了让你有“得”并“会舍”才给你多。在“多”中学会“放弃”是摄影的奥秘之一。懂得并树立这个理念之后,才会知道有十万,二十万、三十万数量影像的不一定是财富——那只是一个仓库。而仓库的存货是以质论价。

假设你有十万库存,这库存分类有十个品种,例如工业的、农业的、科技的、民俗的、风光的、人物的、小品的等等。每类大约一万张(幅)。你百里挑一有一百幅,二百挑有五十幅,拿出来试试?不出彩你来找我我请客赔礼道歉,出了彩你请客我祝贺。这客是你请定了!说不定你要请十次。

这个理念用在摄影时也同样重要和有效。

 

假设你一年有总数1/4天即七八十天在拍摄(公休节假日也不必全用上)。你保证每一次只拍出一张佳品。此时要懂得“放弃”,要“舍”得那些不甚心动的机会,才有时间和精力应对那必得的一至二最多不过三有质量的东西。这就是摄影的“广种薄收”。

一年算下来会怎样?十年下来会怎样?

“放弃”的越多,提高越大;“舍”得越多,品级越高。摄影就讲这种道理,就藏这种奥秘。

二十三. 现场摄影兴奋激动易,平心静气难

当遇上让你心动的“景、物、人”,当你遇上百年难遇的机会,说不兴奋激动那是假话。谁也有过这种宝贵的体会。生怕它错过、失去、跑掉。先下手为强,当仁时不让。即刻下手,多多益善。对于偶发事件,自然不能犹豫耽搁。这种状况下当然是一锤定乾坤。“有”比“没有”强上百倍。但是,除此之外,那些不会即刻消逝的物象,用怦怦的心跳去观察它,审读它,预想它,判断它,应该不是最佳状态。

按耐住欣喜,理顺了喘息。正是因为机会难得,才应当享受它,欣赏它,恭敬它,让你在这遇之不易的艳遇面前像个绅士而不像个抢购者。你可能不信,当你一旦按下快门,据为己有之后,就再也不会有先前那种愉悦了。

你越是心平气和,就越能看仔细它的妙处,它的形象,它的内含,它的意蕴,就越会周到地考虑出最佳拍摄方法。拍得越多,越会扰乱你的定力,疑心自己的选择与判断,使你的自信走形变样。拍得越少意味着你的郑重,意味着你的自信,意味着你的心底不是坐落在贪婪的温床上。贪婪之心一起,做什么事都会走样,摄影也不例外,反而更甚。

能得而不急于得,又多了许多颐养情致心神的时光,君子也。先得为快,饥肠辘辘者也,略有煞风景之嫌。

二十四. 摄影时要“多拍”还是“多思”少拍

在众多的艺术门类中,摄影这个门类里“老师”最多。大专院校里的专职老师不说,社会上的,群团里的,圈子里的有不少。学了二年摄影的就可以教刚学的,学了十年八年的就是相当权威的老师了。甚至还可以互为老师:擅风光的给擅民俗的当老师,反过来也一样。都是义务讲解、教学、上课,分文不取。都十分热情认真。又都在传授结束时异口同声地叮嘱,强调一句:一定要“多拍”。好像这是摄影的一个诀窍。

看来,这么多老师众口一词提倡多拍,一定有好处。

多拍有好处,大约是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选择性多。2.把握住机会的可能性大。3.练习的机会多。4.出好作品的可能性多。

我是提倡“少拍多思”的,因此从不敢做过别人的老师。唱反调总是不可取,一得罪就是一大片老师。但是我很怀疑“多拍就好”这种逻辑。

“多拍”,只能分两类状况,一是一物多拍。二是多物多拍。第二条其实和第一条是一模一样的。

1. 多拍选择性多。一物多拍或多物多拍,显然可以看出此人在拍摄现场没有判断自信和决断把握。老师有这种“宝贵的经验”说明老师也是如此。再者,现场选择没自信,没把握,回家选择怎么会立刻有自信有把握了呢?选影像应该还更难些。所以这种多拍的建议有问题。

2. 多拍把握机会的可能性大。

如果是拍摄“动体”,这种可能性一定大。如果是拍摄“静体”,则又回到第一条去。

3. 多拍练习的机会多。

一物多拍是重复拍,这重复没有练习的意义,更有形成固定模式的危险。一物换摄距,换镜头,换角度多拍,则像是押宝,面临的问题又回到第一条去。

4. 多拍出好作品的可能性多。

用“重复”和“押宝”的方法收获大批影像以求“选”出好作品,近乎梦话。好作品是在拍摄时就已得到的,不是“选”出来的。“送”出来的只能是相对好。

综上所述,“多拍”的叮嘱和强调尽管殷切和中肯,却是不能效法实行,会误事的。

初学者和摄影爱好者的问题之解决办法不在多拍少拍上。是解决判断力——观察水准,预想水准低的问题上。与多拍少拍无关。而且,多拍不仅与拍好没有关系,还会带来一系列的麻烦。

要掌握摄影的节奏,给细心的观察和预先的想象“留出时间”。“多思而少拍”最为初学者合适。事后的选择也有对比和反思的余地。对新手来说,面对成百上千多拍而得的影像只会“蒙圈”。

都知道摄影的难,做摄影的老师反而会如此容易?

多拍若成了习惯,与滥拍的污名和损失几乎等同。真要不得。

二十五. 摄影是“打猎”还是“邀请”

对待“摄影”的态度和认识可以看得出你对世界的“三观”,同时也可以看出你的为人和心地。

以摄影术的原理来看,她是不邀而来的。从人类知晓她的多种用处后,她便是应邀而来的。从摄影的角度看,她是人类有明确目的被邀请来做客。人们或千里迢迢,或四下寻觅,费尽心机找到她,如同邀请,胜似邀请。当然这不仅是概括一种对摄影的心态和认识,而且是实际情况。你不觉得吗?

另有一种对待摄影的态度,是把相机当做“长枪短炮”,把世界当做猎物,把快门当做扳机,把使用胶卷称作“谋杀菲林”,一路作“猎人”状,东奔西突,枪声四起。都是做摄影的人,为何有如此之天渊别?

心态这东西是掩饰不了的。这像极了“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的争议,恰好有摄影着的人可来实验性地证实。结论已无须我说。

现在可以有“打猎”权力的人只有四种,一种是土著猎人或土著注册猎人。一种是既有钱又有猎瘾的注册猎人。还有一种是为钱的非法偷猎人。

但是还有一种在心中打猎的,即“意淫”猎人,出自摄影人大军中。远远看去,这队伍所到之处,尘土飞扬,战马嘶鸣(汽车),什么气腾腾。摄影人口之众多,各色人等之齐全,足以组成一个群体社会而毫无夸张。

大家都虽是同一个目的,但都怀有不同的心态(不止“打猎”和“邀请”两种,堪称多种多样),组成一幅波澜壮阔的摄影人自摄群像,可供细细赏读,慢慢品味。

摄影,不但是摄影,而且是摄心。所谓摄未行,“影品”先已经定了。它们所得影像一定会有质的不同。

分享这篇文章:

本文由  眼界  发布。

敬告:部分网络作品查找作者困难,如有侵权行为,请与本站联系。

评论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