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视觉文论

迈克尔·杰克逊最后一张肖像照背后的故事

三个月前,《Q》杂志就决定7月刊的封面,宣传要在当月举行的迈克尔·杰克逊伦敦音乐会,但是杰克逊的突然死亡,颠覆了《Q》杂志的整个故事和策划。“很遗憾,我们已经没有任何的机会,来对当期的内容进行删改。”

但是主编保罗·里斯还是决定用了约翰-怀特的照片做封面。

在英国时尚圈,没有人不知道摄影师约翰·怀特,他有一双妙手,不仅仅照片拍得好,更有着可以通过数码科技的修改,让照片中的明星们获得重生的天赋。为了了解到这张神秘照片背后的故事,《外滩画报》记者独家专访了摄影师约翰·怀特。

拨通电话,怀特对记者说:“非常抱歉让你久等,我刚刚接受了BBC的访问,也是关于那张照片的。我必须说明,那张肖像的的确确是迈克尔·杰克逊生前最后一幅肖像照,但是它并不是传言中拍摄于2009年4月,而是2006年,他刚刚宣布复出的日子。”

2006年11月14日,进入寒冬的伦敦特别阴冷。在位于东伦敦新兴文艺区Shoreditch的工作室,约翰·怀特给自己倒一杯热咖啡,压抑了一下等待中的焦急或者说兴奋,又检查了一遍自己的相机、灯光和布景板。虽然这样的动作已经在最近的几个小时内重复了若干遍,但怀特知道,今天的客户很重要。

为杰克逊拍摄前几个星期,约翰·怀特在自己的办公室,接到了一个特殊的电话。对方自称是吉尼斯世界纪录编撰委员会的,他们需要怀特为迈克尔·杰克逊拍一组肖像照。迈克尔·杰克逊的团队,一眼就相中了由吉尼斯方面提供的摄影师人选约翰·怀特。

因为“恋童案”而在公众面前消失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迈克尔·杰克逊,会在这一年的11月14日来伦敦领取吉尼斯世界纪录证书,他保持了最畅销的专辑、最长的音乐录影、最贵的音乐录影、最贵的当代艺人手工雕塑、个人单年度获格莱美奖最高纪录、拥有最值钱的奥斯卡奖杯等多项世界纪录。

时年48岁的迈克尔·杰克逊还会于当月15日亮相伦敦举行的世界音乐奖颁奖典礼,来这里领取自己的“钻石大奖”。这个奖项是表彰给所有在世界乐坛有过杰出贡献的音乐人,以及专辑销量超过1亿张唱片的歌手。另外,这个奖另外一个含义,就是为了纪念他最出色的一张专辑《颤栗》发行整整25周年以及暗示迈克尔·杰克逊即将复出。

接到了任务,起初怀特想了很久,怎么拍,“他可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公众人物,意义非凡”。经过反复思考,怀特做出了一个连妻子萨曼莎都佩服的大胆决定,不修、不改、不加道具和背景,用一种古典的、纪实的拍摄方法,记录下那个容易被人们忽视的历史片断。

分享这篇文章:

本文由  眼界  发布。

敬告:部分网络作品查找作者困难,如有侵权行为,请与本站联系。

评论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