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于开拓创新,不断推出时代特色的摄影精品力作——江门市第36届摄影展观后感
12月3日,第二届五邑摄影周系列活动正式开始,其中由江门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江门市摄影家协会联合举办的《江门市第36届摄影作品展》在东湖白沙艺苑开幕展出。本次摄影展览共收集摄影来稿1000多件,展出作品纪实类65幅 (组) 、艺术类65幅 (组)。这些作品题材丰富、形式多样,包括了工业振兴、城市建设、自然风光、市民生活等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展现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新成就、城乡建设新风貌、人民群众昂扬向上新状态。
▲ 摄影:黄美芳
江门市每年一次的“届别赛”从1984年至今已成功举办36届,这是我市摄影人的一次创作成果展示和摄影实践检验。综观今年整个展览,大部分展出作品从前期选题立意,到中期拍摄呈现,以及后期编辑制作等都有较好效果,反映了我市摄影人及其作品的整体水平。本次展览摄影作品,主要呈现出如下几个特点:
一、立足本土化,主题立意彰显时代特色。
江门位于南海之滨、珠江三角洲西部,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节点城市,区位优势突出,素有“中国第一侨乡”“中国侨都”的美誉。
江门市独特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为开展本土摄影创作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拍摄素材。美景就在身边,往往印象深刻的摄影作品,并非全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件,而是记录常人生活细节、记录时代特征的作品,这就需要广大摄影人立足本土,深入生活,以小切点反映大世界,通过记录侨乡身边人、身边事,反映侨乡的发展变化和时代的变迁。
这次展出的摄影作品,在题材选择、主题立意方面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是紧扣时代脉搏,体现时代特征。展览中既有大量表现粤港澳大湾区特别是本地科技强国、工业振兴热点的作品,如胡永雄的《筑梦》,梁惠萍的《建设中的黄茅海大桥》 ,梁剑青的《拉动》,黄文保的《重器锻造记》,邱月琼的《兴建中的深中通道》,麦启明的《国之重器》,宋晓燕的《陈欣~奋战在生产一线的二十大代表》,陈耀的《纺织科技》等,也有以小见大折射时代特色,展现年轻一代新生活的作品,如李适潮的《鸵鸟直播致富路》,梁汝钦的《开笔启蒙,礼润人生》。
▲ 胡永雄 《筑梦》
▲ 梁剑青 《拉动》
▲ 麦启明 《国之重器》
▲ 宋晓燕 《陈欣~奋战在生产一线的二十大代表》
▲ 李适潮 《鸵鸟直播致富路》
▲ 梁汝钦 《开笔启蒙,礼润人生》
二是关注社会热点,聚焦百姓生活。
展览中有反映因《狂飙》取景地效应而成为疫后网红打卡点的作品,如黎永红的《疫后“狂飙”》,黄展的《侨乡老街人气狂飙》,也有反映疫后市民新生活方式的作品,如李欣的《健康生活新方式》,黄美芳的《湾区之眼夜缤纷》,李健庭的《“村BA”篮球争霸赛》。
▲ 黎永红 《疫后“狂飙”》
▲ 李健庭 《“村BA”篮球争霸赛》
三是立足本土,展现侨乡特色。展览中,具有侨乡特色的传统文化的作品,如李树英的《陈皮飘香》,毛炯的《老式榨油》也有展现,于卫平的《一个棚户区的变迁》,则以城乡新旧对比反映了本地城市发展的变迁。
▲ 李树英 《陈皮飘香》
▲ 毛炯 《老式榨油》
▲ 于卫平 《一个棚户区的变迁》
二、探索差异化,艺术表达呈现多样性
每个人的经历、知识积累、思维方式、驾驭图像的能力等都存在着差异,也就决定了摄影表达的优劣。如何充分运用差异化摄影思维,大胆尝试各种方法,展现不一样的艺术形象,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这是摄影作品脱颖而出的关键,也是摄影艺术不断探索追求的内在要求。这次展览作品呈现的差异化特征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是思想内涵差异化。题材选择决定了主题挖掘深度的可能性,如关炳辉的《我是小消防员》,赵淑英的《发展的思考》。
▲ 关炳辉 《我是小消防员》
二是表现手法差异化。作品中有运用杜塞尔多夫学派“类型学”方式拍摄的作品,如黎永红的《飞翔》,邝月嫦的《人体与树》,体现了图片编辑形式的多样性与丰富性,还有运用多种创意观念手法拍摄的作品,如易嘉静的《小人国》,罗开传的《入镜》,林国强的《昨天•今天•明天》,高淑敏的《路在何方》。
▲ 黎永红 《飞翔》
▲ 邝月嫦 《人体与树》
▲ 易嘉静 《小人国》
三是情感表达差异化。通过摄影作品表达观念,传递个人情感,抒发个人情怀,如杨美芳的《渡》,梁永祥《惬意之地》,罗志群的《眷恋》。
▲ 杨美芳 《渡》
▲ 梁永祥 《惬意之地》
四是光影色彩构图差异化。如罗志群的《幻景》,杨文的《故乡的雪》,杨美芳的《新山海经》,高淑敏的《书摊》,正是通过差异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充分展现了与众不同的、多彩的摄影世界之美。
▲ 罗志群 《幻景》
▲ 杨文 《故乡的雪》
▲ 高淑敏 《书摊》
三、突出创新性,传统文化不断创造性转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文艺的生命。”创新就是要寻找新颖的艺术表达方式,既要在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又要把别人司空见惯的题材拍摄呈现得不同寻常。
传统文化影像创作中,如何充分运用当代摄影的创作理念,以丰富多彩的创作手法、艺术形式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实现本土题材创造性的影像转化,充分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本届展览中喜见这方面的作品,如于卫平的《小人物·大舞台》、陈艳芳的《咫尺方圆寄乡愁》、吴四妹的《昔物情怀》,通过运用拼贴杂糅的方式,以本地独特的世界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为载体,展示了传统文化背景下影像的创新表现形式。而邝永富的《蓝色恋曲》,肖淑妍的《“画”家》则为我们呈现了侨乡元素别样的意趣。
▲ 于卫平 《小人物·大舞台》
▲ 陈艳芳 《咫尺方圆寄乡愁》
▲ 吴四妹 《昔物情怀》
▲ 邝永富 《蓝色恋曲》
▲ 肖淑妍 《“画”家》
四、坚持多元化,视觉效果体现艺术之美
摄影是一门艺术,它能让我们看到生活中最美好的一面。摄影作品如同镜子,反映出我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自己。一幅好的照片,它可以是充满故事感、深刻的思想内涵引起人们深度的思考,或是拥有极致的色彩、构图、光线等牢牢吸引住观者的眼球。坚持多元化的创作思路和表现方式,才能让我们展开创新之翼,不断提高摄影视觉呈现的综合效果。
这次展出的摄影作品,在视觉呈现方面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是摄影手法多样,呈现方式多变。钟荣洪利用抓拍不同颜色油漆律动隐喻季节变化的《春夏秋冬》,刘卫忠的《渔港早市》,谭建业的《牛气冲天》,林国强的《工地交响曲》,薛振鸿的《时尚看台》,张荣锋的《工匠》,则运用密集型散点构图拍摄不同的工作生活场景,还有朱耀辉的《情感对峙》将作品形式与内涵充分融合,给予我们不一样的多元视角感受。
▲ 钟荣洪 《春夏秋冬》
▲ 谭建业 《牛气冲天》
▲ 朱耀辉 《情感对峙》
二是讲究光影构图,综合视觉效果明显。邝永富的《水生花》,梁永祥的《这不是山·水》,邓秉宇的《都市魅影》,杨美芳的《大地彩绘》,陈耀的《桥》,徐玉玲的《旋》,赵国沛的《喷漆工》,陈宇峰的《时光有痕》,让我们充分感受到摄影美的魅力和拍摄者的独特眼光。
▲ 邝永富 《水生花》
▲ 梁永祥 《这不是山·水》
▲ 徐玉玲 《旋》
▲ 赵国沛 《喷漆工》
▲ 陈宇峰 《时光有痕》
三是拍摄身边人与事,纪实风格艺术化呈现。如曾卫真的《身影》,林玉珍的《航空书房》,梁思静的《繁荣的不锈钢产业》、李淑君的《药房日常》,徐卫良的《晒场光与影》,区文奕的《蓬江大桥行人》等,无不让人感受到处处都有美,摄影就是记录身边美的最好载体。
▲ 曾卫真 《身影》
▲ 林玉珍《航空书房》
▲ 梁思静《繁荣的不锈钢产业》
四是突出创意观念,表现形式新颖独特。如谭远怀的《蓝精灵》,林秀英的《智慧之眼》,谭健红的《花之语》,汤绮雯的《森林印象》等,都反映出作者深入探索,大胆运用当下新的摄影美学主观表达的结果。
▲ 谭远怀《蓝精灵》
▲ 林秀英《智慧之眼》
▲ 汤绮雯《森林印象》
此外,这次展出的摄影作品,组照获奖入选占比方面仍比较高,其中纪实类作品 65幅,组照38幅,占比58%;获三等奖以上作品12幅,其中组照7幅,占比58%;艺术类作品65幅,组照31幅,占比48%;获三等奖以上作品12幅,其中组照8幅,占比67%。组照获奖占比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组照类作品对主题表达和视觉呈现的重要性,也反映了摄影人的喜好和评委的取向,这也是当下摄影表达、编辑形式的新趋向。
▲ 邓秉宇《都市魅影》
▲ 谭健红《花之语》
每年一次的“届别赛”为广大摄影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展示摄影技艺的平台,也培育了一大批优秀摄影师,源源不断地涌现了不少优秀作品。同时,我们在展览中也看到,存在着一些有待完善的地方:
一是个别纪录类作品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主题深度不够突出,重形式轻观点表达,内容与题目关联度不大,纪录类作品记录功能属性需要引导;二是个别题材作品扎堆,题材的丰富性、多样性不够;三是小部分作品构图形式或内容不同程度重复,整体风格未够统一,个别作品投稿类别不太清晰;四是有的作品完成度不够,色彩调整后期未到位,画面表达各元素逻辑关系牵强、生硬等等。以上情况反映出以后需要在图片编辑、后期制作、参赛技巧等方面加强培训、引导,不断提高广大摄影人综合水平。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新时代征途中,广大摄影人正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身摄影实践,“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继续用影像记录侨乡变革,反映人民心声,弘扬时代精神文化,不断创作出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摄影作品,用情用力讲好侨乡故事,讲好大湾区故事,讲好中国故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