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视觉文论

郭青剑:手机摄影,改变的不仅仅是器材

第三届MPA手机摄影大赛年度大奖获奖作品  Cedric Blanchon 摄(配图与原文无关)


   过年回家,家乡有什么新变化?除夕夜,团圆饭吃了什么特色菜?逛庙会,遇到了什么新鲜事?……这个春节,相信绝大多数年轻人都曾经拿起随身的手机,将这些点点滴滴拍下来,然后再通过微信朋友圈或微博与别人分享。用手机随时随地拍照再上传到网络,记录自己的生活,展示自己的心情,已经成为当下年轻人的一种乐此不疲的流行时尚。手机摄影,正在悄然改变着许多人的生活。

  其实,对手机摄影“热衷”的,绝不仅限于大量的非专业人士,还有一些专业的摄影人,他们的目光早就聚焦到了这个新的摄影领域。只是,他们关注的重点不是手机摄影对大众生活的改变,而是它对摄影本身的改变。春节前夕,一场名为“行走的像素——手机7人实验影像展”的摄影展在京举行,并将持续展出到3月中旬。在这个特别的展览中,7位专业摄影人展示他们拍摄的多幅手机摄影作品,由此引发摄影界的思考:手机摄影,对摄影而言,绝不仅仅是器材的改变那么简单?

  手机摄影的即时传播功能是以往所有的摄影媒介都不具备的

  手机摄影,原本只是通讯工具的一个附加功能。但是,随着这项功能日益强大,它如今已经成为人们选择购买手机时必然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就如同摄影史上感光材料的进步,相机的小型化、电子化,直至数字化等一样,手机摄影也是一次摄影媒介本体的重大转变。”摄影理论家藏策指出,从小巧便携、隐蔽性和灵活性等方面看,这有点像当年35规格小型相机出现后对摄影的改变;从易用性和普及性方面看,则更类似于当年柯达方盒子相机的出现。

  当然,手机摄影最突出的一个功能——即时传播,则是以往所有的摄影媒介都不具备的。在摄影家王征对手机摄影的理解中,它首先就是作为自媒体传播介质的快捷平台而存在的。“它满足了人们诸如此刻在哪儿、在干什么、看见了什么等等的传播诉求,回答吃的什么菜、坐的什么车、到了什么地儿这样的问题时,这一平台也能很容易地提供‘有图为证’的视觉证据加以证明,并传播给手机拥有者需要告知的对象。”这正是手机摄影受到大量年轻人追捧的关键所在。

  相机摄影和手机摄影之间隔着庞大的器材这座“山”

  手机摄影的兴盛,不可避免地改变着摄影原有的生态,这其中受冲击最明显也最深刻的,可能就是“新闻摄影”了。摄影家吴平关分析说,在手机摄影的便捷性和影像采集人员的广泛性面前,这个行业受到严重的挑战,许多重大事件和突发新闻,媒体上最终发布出来的生动画面,却都是普通人在现场拍摄的,“这让专业从业人员感到无奈”。

  但这并不影响一些专业摄影人对手机摄影的青睐有加,因为他们觉得,拿起手机拍摄时的心态和端起相机相比,也许更是专业摄影人需要的理想状态。

  手机摄影进行的过程中,被拍摄对象很多时候甚至觉察不出摄影者在拍照,而只是在把玩手机。“但是,正是这种‘把玩’,解除了摄影师相机拍摄的架势和负担,就可以整个地改变他的创作状态,比如一种上天入地汪洋恣意的自由解放状态、一种从沉重的题材决定论下解脱出来的轻松、一种随时可拍摄、无限制的海阔凭鱼跃的自由疆域……”摄影家张畯表示。在他看来,相机摄影和手机摄影之间隔着庞大的器材这座“山”,而当越过了这座山,解除相机对人的控制,就能把摄影师与影像之间的距离拉得更近,直抵影像本身。

  手机摄影其实就是相机摄影的拓展和延伸

  “亚当斯创造了区域曝光法这样用于大画幅页片的专有技法;因135相机的出现和胶片感光度的提高,才有了布列松决定性瞬间理论的产生……摄影技术的进步往往都会带来影像语言的拓展。按照这样的逻辑推导,手机摄影也可能会有一些特有的语言样式。那么,是什么呢?”

  王征以自己的拍摄实践来回答他自己提出的这个问题。他认为,手机摄影具有抓拍速度慢,影像还不够清晰,以及不同影调效果的游戏化、戏剧化等特点,当有传统影像经验的拍摄者巧妙使用这些“弱点”的时候,比较容易产生陌生化程度较高的影像,而且不大容易被复制。“但是,这样问题又出来了,如果技术又进步了,克服了现有的‘弱点’,那手机拍摄的特色又在哪儿呢?”

  事实上,如今许多人的手机摄影,还都在试图与相机媲美,喜欢追求拍摄效果,这些都只不过是摄影的已有样式和经验。“这无可厚非”,吴平关说,手机摄影其实就是相机摄影的拓展和延伸,不一定真能够替代相机摄影,应该是各有所长。“就像电视没能取代广播和纸媒体、彩色图像没能取代黑白影像、数码相机没能取代胶片相机一样,只不过是一个使用人群的重组和受众范围的重新划分过程而已。”

分享这篇文章:

本文由  眼界  发布。

敬告:部分网络作品查找作者困难,如有侵权行为,请与本站联系。

评论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