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摄影:敢想敢拍敢表现,这还不够
“一个现象发生了,而且实实在在影响我们的生活了,我要做的就是把这个现象记录下来。比如说,手机这个一发明出来就注定会改变世界的工具,正在一点一点地改变我们的生活,日常生活中每一个缝隙,都正在被手机吞噬,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日渐缺失。”在近日举办的首届“徐肖冰杯”中国大学生摄影双年展上,《“低头”时代》的作者、青岛大学学生牛博这样描述他拍摄这组作品的初衷。
在这一中国摄协首次面向大学生举办的摄影展上,入展者既有摄影专业的,也有非专业却对摄影艺术充满热爱的,无论是专业还是非专业,摄影对于这些大学生来说,已然不再局限于艺术创作,而更多是成为他们定格青春、释放激情、展现自我的一种方式,这从他们的作品中可见一斑。
低头“时代” 牛博 摄
“敢想、敢拍、敢表现是我们的优势”
“我虽然学的是多媒体专业,但酷爱摄影,尤其喜欢纪实摄影,我个人认为,摄影是一种记录当下生活和变化的有效方式。”牛博坦言,很多大学生摄影在技术上和深度上无法与专业摄影师比,但什么都敢想、敢拍、敢去表现,手法又比较新颖,这是大学生在摄影方面的优势。牛博的观点得到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实验影像工作室主任高世强的认可,他说:“这些年轻的大学生摄影者或许没有多少深刻的生活阅历和人生感悟,却拥有敏感的眼睛与心灵,尽管他们的技巧稍显稚嫩,画面也不尽完美,但作品却因真诚而动人。”
打破常规和惯性思维,是很多大学生在摄影过程中十分乐意做的事。比如,天津师范大学学生杨阳拍摄的《布列松2013》就是用一种戏谑、调侃的手法,把摄影大师布列松的一些经典摄影作品与当下中国现实生活中的流行词语及符号相结合。
谈到拍摄这组照片的意图,杨阳表示,中国摄影一直在西方的影响下发展。布列松的作品一流传到中国,立即引起了轩然大波,国内有的摄影人一股脑地改变自己的风格,更换自己使用多年的设备,甚至恨不得吃饭、穿衣都与大师相似。杨阳说:“很多人觉得,这是摄影者良好素质的体现,但我以为,这种认知是时候该做出改变了。”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艺术设计系主任刘树勇很赞同杨阳这种另辟蹊径的拍摄手法,“打通古今中外的独特智慧,对影像资源自由而聪明的运用,以及在现实观照中体现出的戏谑嘲讽意味,正是这组影像真正打动人心的地方”。
将镜头对准身边的同学和朋友,则是大学生摄影的又一个显著特点。浙江传媒学院学生渠程拍摄的《大学生夜生活》就是如此。对于渠程来说,摄影已成为他广交朋友的一种有效方式。“拍摄这组照片时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与同学们的沟通。寝室生活本身是一个相对隐私的话题,当我举起镜头对准他们时,被拍摄者一般都会表现出抵触情绪,这期间需要拍摄者与被拍摄者有大量的沟通,既不能让他们感到尴尬,又不能干扰他们的正常生活,直到最后让他们感觉不到我的存在,才能捕捉到最真实的他们。随着这组作品拍摄的完成,那些曾经被我拍摄的同学如今都成了我的好朋友。”
上海师范大学学生李铭坤拍摄的《伙伴》表现的是90后这一群体典型的生活和生存状态。“在丰富的物质条件下,周围的伙伴们越来越习惯独自蜗居于家中。我时常思考,他们独自一人时会做些什么?他们的精神状态又是如何?于是我拿起相机去探索了90后的生活,希望能从中获取一些答案。”李铭坤说。#p#副标题#e#
茧 李亦涵 摄
“期待大学生拍出有生命体验的作品”
多位专家认为,针对年轻人生活方式进行探讨,敢于使用不同的材质进行大胆创作,寻找自我的拍摄语言和不拘一格的表现手法等,都是大学生在摄影方面表现出来的独特品质;但与此同时,跟风、模仿、形式主义和叙事方式单调,编辑上缺乏深度思考,作品表达停留在观念层面等,也是当下大学生摄影中比较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下高校摄影教育尚需进一步完善的现状。
浙江传媒学院设计艺术学院院长胡晓阳举例说,在强调实验、创新的大学生摄影双年展中,类似纪实类影像作品《茧》这种在其他摄影展中屡试不爽的热门题材并不讨巧,它从众多纪录影像作品中脱颖而出,得益于作品的成熟度,但这组作品也隐约让人感到技巧难以掩饰的力量感和厚重感的不足。胡晓阳认为,大学生摄影必须鼓励和引导学生真正去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关注自己的内心,不为前人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成果所束缚。对于大众文化背景下的摄影创作,我们不妨以宽容的心态去看待,但对于接受过专业学习和系统训练的大学生,理应有更高的要求。“大学生更应该从身边、从自己有体验的事物入手,投入心力、认真观察、深入思考,拍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有自己生命体验的摄影作品;从高校摄影教育的层面来说,在尊重大学生特质和探索精神的同时,对其摄影语言驾驭能力的培养应当成为核心要素。”胡晓阳说。
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院长宋靖认为,从本届大学生摄影展中看到了年轻一代的青春锐气,但更希望看到青年学子通过深度的积累,尽可能摆脱对前人的模仿痕迹,融入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和对画面语言结构的全新探索。“在如今这个影像话语权不再为摄影师所独享的年代,大学生摄影展的举办,让这些摄影专业或热爱摄影的莘莘学子有了一个参照空间,让他们在更高平台上认识自身的潜力与不足,有助于他们在今后的努力中彰显独有的优势,将青春活力和创造力发挥到极致;与此同时,也可以让高校从事摄影教育的老师有了一个很好的反思空间。”
高世强则表示,大学生在摄影过程中对生活和现象足够敏感,选取的题材也足够典型,但是对于现象背后的深挖功夫以及对生活感受的再处理和再创作方面较为欠缺,有的一组作品只是单一概念的繁殖,是同一逻辑层面的量增,在叙事逻辑上缺乏空间维度,摆拍的方式也略显做作,这些问题正是需要高校摄影教育来帮助解决的。
分享这篇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