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视觉文论

我国摄影家作品的美学分析

        中国的摄影活动几乎是与西方同时期开始的,早在达盖尔摄影术正式公布的前四年,中国清代物理学家邹伯奇就发现了摄影原理,但这种探索没有得到结果。第一次鸦片战争使西方摄影术传入中国,后来在中国得到普及与发展。19世纪40年代,摄影术先在中国香港、广东传播,后传到上海、北京。至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的摄影大体上停留在公务和商业照相领域。到了19世纪70年代,商业照相馆在全国各大城镇普及开来,成为一种稳定的社会服务行业。
  
  辛亥革命之后,一批留学海外的文化人回国,他们将摄影艺术的观念带入中国,并开始酝酿中国摄影的新实践。1919年,北京大学举办中国第一次摄影展览,标志着中国摄影艺术的开端。1926年,广州成立景社(也称冷庐景社)。1928年,上海成立中华摄影学社。中国艺术摄影就此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到了30年代,摄影活动已经成为社会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摄影展览频繁举办,摄影出版物大量涌现,陆续出现了一批摄影名家,如郎静山、张印泉、吴印咸、陈复礼等。通过对这些摄影家的作品进行分析,能够发掘出早期中国摄影的美学评价体系。这些作品蕴含的美学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摄影的发展。


分享这篇文章:

本文由  眼界  发布。

敬告:部分网络作品查找作者困难,如有侵权行为,请与本站联系。

评论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