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工艺美院副院长杨永善先生看过展览后,在《陶艺家通讯》(1999年第5期)上撰文,发表了《无声的旋律》,文章中对六个孩子的作品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在文章中写道:“东方陶艺村六位聋哑陶艺家的作品在北京乐陶苑艺廊展出了,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陶艺作品展览,在这里不仅使我们欣赏到年轻陶艺家的作品,同时通过这些作品使我们感受到作者的心声。这个展览确实是一种有形的创造,无声的旋律。六位青年并不因为自己的失聪和失语而灰心。他们热爱生活,努力进取,通过陶艺创作寻求表现他们思想感情的方式,表现他们对客观世界的感受和理解,也表现他们内心世界乐观的情绪。看着他们在自己作品前面呈现的由衷的笑脸,似乎在向人们叙说着对自己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希望,以不懈的努力笑对人生的种种困难。人们常道:‘理想是心灵深处的太阳’。是这样的,他们是有理想有作为的青年,不因生理上的障碍而沮丧,影响和人们的交流。他们通过陶艺作品来与人们对话,把心中对美的理解表达出来。凝结在各种形式的作品中,奉献给社会,奉献给关爱他们的人们。浏览六位青年陶艺家的作品,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各自的风格特点不同,都在努力寻求适合自己表达的语言,认真投入地塑造,在造型形式美的探索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应该说,他们与同龄健全的人相比,毫无逊色之处,而更突出的是他们具有顽强奋发的精神。尽管他们从事陶艺的学习和创作的时间并不很长,表现技巧方面并不十分熟练,但从他们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已经开始掌握土和火的性能,在生涩中透着纯真,用不同的形式和手法进行着创造。马金涛以鱼为创作题材,在作品中表现了对生存环境的关注;于伟伟把拉坯成型和塑造结合,强调了作品造型的形式美感;孙刚则以夸张概括的手法,塑造出作品人物的生动、诙谐,富有漫画的风趣;永强的《土屋》系列,流露着乡情,充满生活气息;绵立的《三足》系列,把传统陶瓷造型的形式和现代陶艺理念结合在一起;朱士勇的作品表现生命力的顽强,大自然的生生不息,具有比较丰富的视觉效果。我的这篇短文不可能深入评论每件作品的高下与得失,但是我想说的是通过这个展览看到的是一种艺术上的精神,积极向上的探索精神,自强不息的学习精神。一个聋哑人在默默无语中辛勤劳动着,领悟着泥土和火焰的灵性,体味着创造的乐趣,在克服各种困难中激励着自己跋涉前行。我想,在我们欣赏这些作品之余,冷静下来去思考,是会受到启示的。相信这几位青年陶艺家会以这个展览为新的起点,继续在陶艺创作实践中求索,在创意构思和表现技巧方面不断提高,用无声的旋律写出新的乐章。”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著名陶瓷大师杨永善在展厅与孩子在一起观看展览
杨永善教授接受山东电视台记者采访
山东电视台在陶艺村展厅拍摄专题片
东方陶艺村展厅展出的部分陶艺作品